

曾经,我很热衷于在朋友圈里发个图配个文,或者写一段心情,或者晒一下自己的生活。也曾经热衷于给别人点赞,也等着别人给我点赞。还曾经把简书中粉丝的数量作为我追求的目标,暗下决心,要让自己的粉丝数超过老梁。
于是我会拿着手机盯着朋友圈和简书,看看有没有人给我点赞,有多少人给我点赞。手机一看,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微信好友二三百,无论是群还是个人,回复忙得我不亦乐乎。我很忙,忙得快没了自己。
“有些同志经常在朋友圈晒猫晒狗晒美食,还有些晒旅游……这些都不合适,假期是让大家学习充电的 ……”
“你看到我发的朋友圈了吗?给我点个赞。发个评论。”
“我要参加最美教师的评比,帮我转发个朋友圈或者家长群,让他们帮忙投票吧?”
“我办了个培养孩子兴趣的补习班,帮我发个朋友圈,打个广告。”
“你在朋友圈里写的啥,赶快删除,#组的老师都告到我这里来了。他们工作有不到的地方,咱私下里说,不能影响学校形象。”
“学校公众号,请老师们转发。”
“我跟你说,千万别在微信里给她点赞,她和……不对付。别给你自己找事。”
我知道,我的朋友圈已经不是我能做主的圈,也不再是纯粹的朋友圈。漂亮的面孔千篇一律,他们的要求却是形式各一,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竟然没有了我自己。
于是,我选择了逃离,我不再“秀”自己的生活,也不再“秀”自己的思想。偶尔发个朋友圈,也是学校的公众号,或是对家庭教育和学生学习有用的文章。我不再关注有人是否为我点赞,也很少再为别人点赞。
已过不惑之年,也过了伤感流泪的岁月和大喜大悲的年华。不再去讨好别人,也不再去难为自己。我喜欢上了孤独,喜欢上了与自己呆在一起。
线上的热闹我不喜欢,线下的热闹我也无法融进去。不是清高,而是我不懂的太多。我不懂美容,不懂音乐,不懂艺术,不懂舞蹈,不懂车,不懂股票,不懂打牌,不喜欢逛街,不喜欢家长里短,所以在聊天时,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所谓朋友,至少得有共同的志趣和爱好吧,我没有的东西太多,自然成了不合群的那一个。我成了大家眼中的独行客。
所以我有了大把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和自己在一起。每个夜晚,我会在安静的校园里听虫鸣,看星星,闻桂花的香气,也会在教室或办公室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因为有了高质量的独处时间,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写作,去观察生活,去反思教学,去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书写自己的班级故事。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我喜欢的人,我喜欢的团队在一起,通过写来对话,通过网络研讨来碰撞思维。
有人说:一个疏于交往的人会更多地关注己的内心世界,一个人专注于创造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
我是个俗人,在独处中虽未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但我已通过网络,通过简书,通过微信群,通过QQ群和一些优秀的人,和一些有趣的灵魂相遇,也正在和更美好的那个自己相遇。
孤独,不是寂寞,而是一种享受!如同母亲菜园子里种下的大冬瓜,一个人默默的生长,默默的开花,默默的长大!

告别名,告别利,告别尘世的喧嚣,守住自己的内心,享受孤独,默默生长,默默开花,默默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