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是智慧的开端,而不是终点。——伦纳德·尼莫伊
最近在学逻辑学的导论课,还没结课,在此期间阅读一些课外书籍补充一下。
1、全神贯注
相似性会使我们忽略眼前的实际情况,对应该关注的地方视而不见,草率作出结论。之前有过根据几个简单的论据草率下结论的经历,被前辈“胖揍”了一顿,从此之后便更加谨慎假设几个前提,再下结论。
2、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交流的问题越复杂,就越要反复验证对方是否能够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前段时间给学医的好友分享一些带有专业色彩的七夕祝福语,预设对方有相关基础能够接到祝福(因为以前经常会交流观点),没想到卡在了几个专业术语之上。
3、通常,一个词语的使用越普遍,它的含义就越模糊。
比如最近经常会听到“内耗”这个词(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火的),虽然自己经常冲浪,但仍然不太明白这个词具体想要表达哪种情况,因为它被使用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广到似乎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
包括现在也一直会被经常使用的“内卷”一词。
避免产生歧义的方法是,所运用的词语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反映出你的本意,比如你因为上班而感到疲惫,产生不想上班的欲望,直接跟朋友说,“上班好累,我不想去上班”,朋友能够很清楚地明白你的想法(只是结果可能会给你个白眼)。
但如果你说,“内耗使我疲惫,我不想去上班”,这会让人一愣,什么是内耗,什么导致内耗,内耗为什么会使人疲惫……种种疑问之后可能还是没有猜中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但可能会获得朋友的一个拥抱,这很讽刺)。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05578/471736d70f654032.png)
4、矛盾律:如果在意识的表层,有一些明显相互矛盾的观点,大部分人都会觉得不自在。
有两种解决方式,一是假如认定一种情况是真的,往往会压制第二种想法。(所以找人帮忙填问卷时,通常要求被试以真实情况作答,能起一定的作用);
另一种是允许自己坚持与事实不符的说法是人为有意的,故意将观念与事实割裂开来,不去考察观念与事实之间是否相符。这种态度用语言表达就是:不要用事实烦我,我已经决定了——通俗而言,于己于他人的耍流氓(谬误),这种情况很常见,比如反智言论。(无须理性思考,逻辑也没有什么用武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