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仿佛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但我还是很想记录下来,因为觉得这其中有很多可以反复琢磨的地方。
周五和一群小朋友一起玩耍,到达山顶一处茶室后,小朋友们一起玩桌游-小鸭农场。规则类似于成人的“抓金花”,每个人自行决定每把摸牌的张数,如果加起来的小鸭数小于10就归自己,大于10就必须把小鸭赶到河里去,如果摸到了大狼狗牌,这把也就结束了,换下个玩家摸牌。
这个游戏我们在家玩过很多次了,包括开始前给其他小朋友介绍规则的时候,丁丁说得很清楚,我以为应该没有问题,结果第一把她就不愿意摸牌,必须我摸第一张,她再接着摸第二张。
其实不止她,所有参与游戏的小朋友都表现出了一些与平时不太一样行为,和家人玩的时候非常愿意冒险,愿意一直摸牌不惜“爆牌”,但是和小朋友一起玩时,每个孩子都很保守,一共才五六只小鸭子就不愿再摸牌。
所以后来丁丁告诉我,她很明确告诉我不愿意摸牌是因为“害羞”。虽然这不太像她平时的作风,但对比其他孩子在群体中的反应,基本可以理解了。
领悟1、非暴力沟通讲究“当下”,不同场景不同时刻,我们的感受、需要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活在当下”,你才能理解那一刻的行为。可是我们很多时候会用过去的行为来评判当下,比如,当丁丁扭扭捏捏不愿摸牌的时候,我脑子里真的会有疑惑“在家不这样啊”,为了不耽误大家,我马上帮她摸牌,但是心里是有点恼怒的。
我摸第一张,丁丁摸第二张,然后和那些哥哥姐姐一样,即使总数才是六,也坚决不摸牌了。这样相安无事走了几圈,转折点出现在我摸了一张“大狼狗”,我哈哈一笑,把牌拿到丁丁面前晃了一下,然后就把牌扔进了桌子中间的“河”里,然后对下一位小朋友说“该你了”。
这下丁丁不干了!“我还要摸!”她伸手就去抓牌,我阻止了她,她开始耍浑,为了防止她砸场子,我把她抱出了那个房间。
此时她已经完全崩溃了,又哭又闹要往里面冲,几次被我抓回来,而我也好不到哪去,真的是靠着强大的意志力我才忍住了要暴揍她一顿的冲动。
我们在外面几个来回,里面的游戏也结束了,大家开始下山,丁丁更加激动,边哭边指我“看嘛都是你!看嘛都是你!”还要让我把大家喊回来重新玩。那哭声惊天动地,后来朋友说,在山下都能听到。
不要说同理她,我同理我自己都很难。
等所有人都走完了,又过了很久,她声音已经沙哑,也哭累了,音量减弱后,我抱抱她,教她深呼吸,慢慢地平静一点。
我先告诉她,我的感受和需要,又引导她一点一点整理自己的思绪:因为我帮她摸第一张,摸到“大狼狗”牌后,她就没机会摸牌了,如果就这么过去了,她就“参与”不了这把牌了,她很着急,所以她还是伸手去摸牌,被我阻止后,她又伸手去拿河里的大狼狗,想拿起来再自己放下去,但因为我不知道她想干嘛又阻止了她,她一下就怒了。
这事说起来很简单,当我完全明白的时候,我是完全能够接受的,如果她当时能好好说,我甚至会配合她,可是,问题是她不会。她才四岁两个月,她与自己的感受紧密链接,所以一瞬间感受向她扑过去的时候,她被砸懵了,而理智却离她很远,她还不会分析怎么样可能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标。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小混球。
领悟2:养育孩子真的是非常非常需要耐心,不然你根本不知道他/她怎么想的。而他们怎么想的非常重要,特别是青春期的时候。
领悟3:随着丁丁的长大,我们的冲突有增多的趋势,比如今天记录的这个场景,我需要尊重规则,尊重在场的其他人,在丁丁无法控制自己的时候,我必然会用强制力将她带走,冲突爆发。但是,每一场冲突也可以是一个契机,一个了解自己了解彼此的契机。
度过非常艰难的二十分钟后,我和丁丁携手走下小山坡,我们对彼此说“小恶魔/大恶魔,我还是爱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