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iOS 10发布以来,读到两篇关于交互的文章(附上链接《从Smartisan OS 3.1的产品设计谈:交互设计的核心是什么?》、《罗胖发明的这个概念,可以解释整个互联网的下半场了》),有所启发,遂记录如下:
iOS 10 — “交互设计的核心” — “互联网的下半场”,这三者之间仿佛有一种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为什么呢? iOS 10 简单概括就是“黑、大、粗”,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有人会说,不美了不美了。但是“黑大粗”有什么好处呢?提高可用性。提高可用性后面是否有更深层的原因呢?《从Smartisan OS 3.1的产品设计谈:交互设计的核心是什么?》这篇文章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说,交互设计的核心是在“提升使用效率”,同时,文中列举了很多交互案例,如锤子手机最新的设计是如何提高效率的,以及很多优秀的产品实际上就是在做帮助用户节约时间、提升效率的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然后总结说,提高效率是交互设计的核心。嗯,这样读下来,感觉说的很有道理,除了中间讲整体橱柜那一段个人不是很认可以外(因为整体橱柜最佳效率的流程分析国外做的非常成熟了,目前国内环境如何尚不清楚)。
已经说到了,提高可用性,其实就是提高了效率。或者说,提高使用效率是提高可用性的深层次原因。那么,为什么要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罗胖发明的这个概念,可以解释整个互联网的下半场了》这篇文章给出了更深层次的解释,大意是说,互联网是有瓶颈的,每人每天上网的时间是有限的,最多也就那么多,越占时间占得多的,以后可能越被嫌弃,因为看不过来(除了微信,微信也正在向平台级产品发展)。再把思路理一遍就是iOS 10(提高可用性)——《从Smartisan OS 3.1的产品设计谈:交互设计的核心是什么?》(提高使用效率)——《罗胖发明的这个概念,可以解释整个互联网的下半场了》(帮助用户节约时间,因为上网时间有限)。其实反过来看也很有意思,这也算是一个从用户需求到交互方案解决的过程:帮助用户节约时间(战略层,需求)——提高使用效率(范围、结构层,优化交互流程)——提高可用性(优化表现层,规范视觉语言)。
这样看来,苹果确实不是随随便便改为“黑大粗”的,细思极恐。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有如此深刻的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