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星期五。我们父母学堂分享的第42天,第6次周分享。
有一天,我家二宝拿着爸爸的手机玩,一不小心脱手掉了下去,爸爸一惊,随口叫道:“哎哟我去!”结果手机砸到了二宝的脚,他先愣了一下,紧接着疼得哇哇大哭。我和姥姥赶紧跑过去查看伤势,并无大碍。过了一会二宝不哭了,但还在啜泣。就听他带着哭腔、奶声奶气说了一句“哎哟我去”,一句话,把我们都逗乐了,紧张的气氛就此消散,姥姥笑着说:孩子还真是父母的镜子。
前几天我们的每日分享有一句话,“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原件什么样,复印件自然就会复印成什么样。所以,如果你觉得对你的复印件不满意,最好的办法不是埋怨复印件,而是要查看一下原件哪里出了问题。所以要教育好孩子,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更是我们为人父母、自我修行的过程。这个修行,不只是有全然悦纳的雅量,还有我们自我成长的决心。
教育,不是结果,它是一个过程。一个需要父母、老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教育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管子·权修》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且需要不断沉积的过程。养娃,是一个育人的过程,更是一个育己的过程。想要娃成什么样子,先让自己成为那个样子。只有自己先成了那个样子,娃才有可能成为你想的样子。
有段时间我读《论语》,每天一篇,小程序打卡。开始的时候大宝只是好奇,后来就很主动的参与进来。他在学校是学论语的,但之前在家除了作业要求,没太发现他在家诵读的。听见我读《论语》之后,他总会跃跃欲试,每次跟他一起读,他都会读的比我熟练的多,然后他就特别开心,更愿意跟我一起读。我时不时的向他请教一下,他就认真的帮我解答,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再比如,姥姥学中医,大宝听到姥姥背口诀,他觉得朗朗上口,就跟姥姥一起学,比姥姥记得还熟。
其实所有这些,我们都没有主动要求他一起学习,属于无意插柳吧。他只是看见我们沉浸其中,享受这个过程,就产生了兴趣,主动尝试。但如果一开始,我们的目的是想做个样子引他上钩、而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话,可能就会丧失了沉浸其中的美好,那他可能永远不会对此产生兴趣,还可能看到我们身在其中的痛苦,而永远不想尝试。不过,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欢,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喜欢呢?
听过“心有所想,目有所见”吗?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日,苏东坡与好友佛印一起坐禅,苏东坡问佛印:“大师,你看我的样子如何?” 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像尊佛。”接着佛印问苏东坡:“居士,你看我的样子又如何?”苏东坡说:“像堆牛粪。”佛印听了,并不动气,只是置之一笑。苏东坡回家后,得意地把这事告诉他妹妹苏小妹,苏小妹听完说:“哥哥,你输了。一个人心里有佛,他看别的东西都是佛。一个人心里装着牛粪,什么东西在他眼中都是牛粪。”
张德芬有一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王阳明先生也说过“心外无物”。你有怎样的心,你便看到怎样的世界。你在孩子心里种下怎样的种子,他就会拥有一个怎样的未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下一朵花,就不要期望得到一棵树。自己的愿望就去自己实现,不要把它转嫁到孩子的身上。当你自己通过努力实现愿望的时候,你就是在用行动告诉孩子,去实现你的梦想吧,我可以做到的,你一样可以做到。
我们要给孩子什么,前提是我们先要自己“有”,才可能“给”。
前几天听经典,其中讲到《尚书·大禹谟》中的两句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的危是危险的危,道心的微是微妙的微。因为人心容易引人走向堕落,而道心才是积极引人向上的力量。但同时“人心”和“道心”又是同时存在的,这也是人性的复杂所在。我们不能将人性简单的概括为善或恶,因为善与恶是同时存在的,在每一个人心中。
我们要努力的,是努力灭人心,修道心。让人性中的善越来越多,人性中的恶越来越少,道心越强,人心就越弱。如果一个人修行到最后,缺点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那便是圣贤。那我们需要做什么呢?就是帮助孩子一起修心。
修心这件事,还真不是靠言传就能做到的,身教大于言传。所以我们要和孩子一起修,不止要孩子那么做,自己也要那么做。一边探索,一边学习,一边和孩子共同成长。
我们毕竟不是圣贤,虽然我们人性向善,但仍不免还有些小欲望,孩子也一样。对于人性的弱点,我们需要规矩的约束。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不能自行消除的恶,我们自有可以约束他们的方法。比如一个国家的法律,就可以很好的约束那些想要作恶的人,不至于使杀人放火,横行于世。同时,我们还要养护道心,用文化、信仰和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做到了,我们的孩子也就自然的做到了。
有句话,“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那何为善?何为恶呢?
原本我以为,是非善恶,黑白分明。但读了《了凡四训》,才知道自己理解的狭隘。《了凡四训》第三章“积善之方”中的一段话,颠覆了我对“善恶”的理解。众人说:“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但中峰和尚都说,“未必然也”,不一定哦。
中峰和尚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原来,做有利旁人的事情,就是善;如果做的是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是恶。若做的事情,能够让别人得到益处,哪怕骂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做的事情只是有利于自己的,就算恭人敬人,以礼待人,也都是恶。
中峰和尚还说:“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如果是真心为人,不求报答的,还有那种默默行善,不为扬名立万的,这就是真善良;如果是披着行善的外衣,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或者只是做做样子,或者为了某种目的才做的善事,那都是假的。
读这段话的时候,我想了很多,我一直认为善恶是分明的,但读完这句话,才发现,原来,自己以前一直没有领悟到“善恶”的真正含义。所谓善恶,不是行为上的简单评判,而是要看发心。《聊斋志异》里边也说过【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教给孩子的是什么?孩子学到的就是什么。跟大家分享个小故事。
大概在我家大宝2、3岁的时候,带他参加一个亲子活动。活动有一个环节是手偶表演,在一个不太大的桌子上,观众没有座位,都只能站着,或者围着桌子前面的一小块空场席地而坐。在节目开始之前,不少人就都围坐在桌子前面,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观看位置。但因为桌子本就不大,所以“好位置”也不多,一旦找到合适的地方,谁也不想离开。可节目迟迟没有开始,孩子们有点坐不住了,就四处跑着玩。
这时候就听见一个老人训斥一个孩子声音:“跑什么跑!我就拿个水壶,你到处跑,一会位置被别人占了,我看你怎么看!”孩子委屈巴巴的看着老人,老人则一脸怒气。这件事看似不大,却不知道在孩子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种子。
孩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什么占一个好位置比开心撒欢还重要?他只知道,他因为他差点丢了这个“好”位置,被当着众人骂了一顿。所以下次,大概只要守好位置,应该就不会挨骂了吧?可是,谁知道下一次,他会不会因为死守着自己的东西,而被骂自私呢?
其实这不是个例,在地铁、公交上也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情景。多少人为了一个座位破口大骂、大打出手的。
我还看过一则消息,一个老人带着小孩在电梯里玩,孩子按亮了所有楼层的按钮。同乘的人觉得不妥,出口相劝,老人却不以为然,还很不乐意,说一个小孩子他懂什么?
的确,他一个小孩子他懂什么?他的所有行为不过是对大人行为的模仿,他是不懂,但他却全都看在眼里。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复刻在他们未来的生命里,成为他们日后为人处事的每一天。你今天的样子,就是他明天的样子。当有朝一日,你看到自己的孩子众叛亲离的时候,你还觉得是他什么都不懂、还只是个孩子吗?
给大家分享几则网上“大号孩子”的案例,估计有的大家都听过的:
案例一:
去年4月份,佛山一个31岁的男子,驾驶一辆牵引车,被交警截停检查,司机出示驾驶证之后,交警发现,除了相片是司机,其他的信息是伪造的。当交警要对该男子“使用伪造驾驶证”的行为进行处罚的时候,男子的父母不乐意了,情绪激动的说:“你们太过分了,他才31岁,现在还是个孩子,你们怎么能够使用这么重的处罚呢?”
一个31岁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长大”。
案例二:
去年8月份,一位巡警接到一市民求救,说是发现有一持刀男子正在追砍一名中年男子。当巡警将持刀男子制服之后,才知道,该持刀男子是中年男子的儿子,因对中年男子将其扔在外面近一年不管不顾,产生不满,因此持刀追砍父亲。随后,中年男子还向警察求情,称“他还只是一个孩子”。
这种父母啊,真的是可怕。以为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却实际是害了孩子的一生。养出来的孩子,既无责任感,又无廉耻心,更不知道什么叫做感恩。孩子以为自己生来就该坐享其成,无论别人做什么都是应该的。父母则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一切,就应该是无怨无悔的。这种组合,即可怕,又可悲。
“他还是个孩子”,听起来多么值得被谅解的理由。但无论是“真”孩子,还是“假”孩子,这都不是他们可以逃避自己责任的借口。
教育,不只是对孩子的教育,它更是父母对自己的教育。还记得父母学堂第一天分享的那句话吗?“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修行不易,我们更当尽心竭力。
教育不是定向管理,不是你找到多少方法,通过多少努力,把孩子打造成你心目中所想的样子,就大功告成的。我觉得教育应该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的传承,而这传承也不只是你传给下一代就结束的。
人是复杂的,孩子也同样千差万别,但不管你的孩子属于哪一种,对他来说,只有最适合他的才是最有用的。但什么样的方法适合你自己的孩子,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所以,无论你学习了多少的理论和方法,在现实当中,面对孩子的时候,都只有一种方法,就是“由心而生”的方法。所以,我认为,“先育己,再育儿”,才是正确的育儿之道。
教育,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它应该是我们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好了,我今晚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你的聆听,我们下周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