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的课后练习有一道选择题,问的是《咏柳》中“碧玉”是指什么?有三个选项,分别为“刚发芽的柳树”“柳树鲜嫩发亮的新叶”“长满叶子的柳枝”。标准答案是第二项。这和我上课的理解有点不同,我上课时的理解是“柳树像碧玉”,也就是第一项。我又在群里问了同事,她们都说是“柳叶”,我默然无语,不过总觉得哪里不对。难不成自己理解错了?
稍有矛盾的教参
老师有了疑惑,第一个想到的方法自然是查教参。我备课的时候,已经看过教参了,因此对教参中“碧玉指柳树”的印象还是有的。教参在诗句理解中有这么一段话:
在这里,诗人用“碧玉”来形容柳树,一是与它们的颜色有关,二是古代指少女,如成语“小家碧玉”。“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而然地把柳树与俏皮可爱的少女联系起来了,故而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下摇摆的枝叶就是她身上绿色的丝带。
这段理解诗句的话,很明显就是拿“碧玉”理解为“柳树”,而不是仅仅指柳树的新叶。
然而,我又看了教参的教学建议中,却发现了前后矛盾之处:
多数学生没有见过碧玉,教师可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碧玉的外形特点,尤其是颜色和光泽,再想想它和柳树的哪部分相似,让学生明白,诗人用碧玉来形容柳树鲜嫩发亮的新叶。
这一段却又把“碧玉”指向“柳叶”理解。如果是从小学教学上思考,怕二年级学生不理解,处理地简单一些似乎无可厚非。但是既然已经用了图示对比的方法,选择一块碧玉和朦胧一些图画比较,也能理解柳树如同碧玉。如下图:
我的理解
我的理解还是倾向于“柳树”为宜。从观物咏柳的角度理解,诗的第一句当属整体观察,整棵柳树绿油油的看上去像一块碧玉。第二句属于局部观察,细细的柳叶是由剪刀似的春风裁剪而出。由整体到局部,比较符合认知规律。同时,高明的诗人不太会将同一物在七言绝句那么点篇幅中重复去写,第二句已经突出去写柳叶了,所以第一句不会强调柳叶。
为什么把“碧玉”理解成“嫩芽”?我觉得更多的是从译句的角度理解。“碧玉妆成一树高”该怎么翻译呢?如果把“碧玉”看作“柳树”,那么就可以翻译成“长出新叶的柳树绿油油的就像一块碧玉”,比较普通。如果把“碧玉”当作“柳叶”,那么可以翻译为“柳树像是被碧玉一般的新叶装扮而成”,显然比前一种翻译更优美,且融合了“妆成”的一点儿拟人的意思。在这里要肯定的是“柳树像……”这样的译句格式是正确的,是指向对柳树的整体感知。然而,这两句的翻译显然都不够“诗味”,大诗人贺知章写的诗难道只有“以物喻物”水平,翻译成直白的比喻句就是诗了吗?显然不是,因为这样的翻译完全忽略了教参里“碧玉指可爱的少女”的重要理解。当然,这也是我除了教参以外,请教了另外的“专家”所领悟到的。
“专家”的理解
这位专家就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这算是理解唐诗入门级的“权威”了。我专门翻阅了《咏柳》一条,里面对“碧玉”的理解更为清楚: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例如:成语“小家碧玉”,出自南朝梁萧绎《采莲赋》,还有乐府吴声歌曲古辞《碧玉歌》中“碧玉破瓜时”的名句,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用“亭亭玉立”来形容漂亮的年轻女性。
很明显,贺知章以“碧玉”入诗,引经据典,形容柳树,一出手就以“碧玉”定调,以“貌美的年轻女子”来夺取读者眼球,绝不会是单薄的一句比喻。这里就要提到诗歌的意象了,典型的例子就是王崧舟老师上柳宗元《江雪》时提到的“渔翁”之意象,专指那种怀才隐居,等待机会的高人。和“渔翁”一样,“碧玉”也是一个意象,专指漂亮的小姑娘。
那回过去,我们该怎么翻译“碧玉妆成一树高”让二年级的孩子懂呢?我觉得,就翻译成“长满新叶的柳树,就像一位漂亮可爱的姑娘”即可。其实对于古诗的翻译,很多时候不应强求逐字翻译,而是在于对柳树形象的感悟。
再回过头去,看这一选择题,如果第二项答案能改为“长满新叶的柳树”则是最好最标准的答案了。
当我们老师对于这样的习题,能留个心眼儿,问一个为什么,多钻研多思考,就能破除“唯教参”“唯标准答案”的思维惯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