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道无为而有大情,无形而有恒信。可直接用于万事万物却不是通过学习获取,可以得来却不能见到从何而来。
道是自己的因,也是自己的果。在天地未生前,便已存在。但是并不显得老旧,就像有源之水一样新鲜活泼。它使天地生为天地,使神鬼可神鬼。古老众神得道之后,方能发挥符合自己德性的妙用,与道偕行。
南伯子问道,女偊的回答是《大宗师》的核心之一。里面的三日、七日、九日放到现在把日变成月或年比较合适,“守之”之后进阶的每个阶段:
1:守三日而外天下。此处我的理解应该是《逍遥游》中的“定乎内外之间,辨乎荣辱之境......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此初是初步阶段为立志。能把与己无关的世俗之毁誉以道化之。
2:守七日而能外物。再借用下《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此处为不被我与物所拘束,方能御风而行。虽然是御风而行,也是有所依赖,并不能完全独立。
3:守九日而能外生。前文中有“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此处与佛家的无生法忍异曲同工,以“不生”同于造化。
4:守三日而能朝彻。此处为何不是夕彻而是朝彻。在我看来,此处是衔接上个阶段的外生的。能无生,故能真空。真空便是妙有。真空妙有为自生(真生),如心中之朝阳如日当空,虽虚却妙用无穷。照万道光芒,万物皆受其滋养。此时内心为朝彻。
5:朝彻而后能见独。注意此处从朝彻之后的阶段,便没有时间上的说明了。这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而定的,可能是同时见到或者之后几日几年或者永远不见也有可能。此处之独是道德经:“独立而不改”之独,此独为一。不见人,不见物,不见我,不见法,不见非法,一也不见,是为见独。此时,自己已经能够“自本自根”,是见了真我。
6:见独而后能无古今。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周行而不待”。无古今首先要知古今,要知古今就要观复。万物自生根、发芽、伸枝散叶、开花结果,自此便循环往复不休。人类的生命自生、壮、老、病、死,有喜、怒、哀、乐、苦,受造化捉弄轮回不息。圣人以“独”观照万物之生老病死。是真观天地之众生根本,故无古今。
7:旡古今而能入于不死不生之撄宁。能无古今便能恒守其母,与道须臾不可离也。自然能生生不息而不以为生,死死不休而不以为死。与物相混,没有来,也没有送;不破一法,也不立一法。以此句概括最为合适:“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最后阶段便是妙用。见独而无古今之后,能化物而不以为化。动静皆宜,两不相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