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讲述了孟孙才这样一个人,他在母亲死后“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却被称为善处丧事,于是颜回产生了类似子贡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因为他顺应自然的变化,“以待其所不知之化”,达到了“入于寥天一”的境界。
第四个故事中庄子通过意而子与许由的对话进一步批判儒家的仁义之说,他说礼对人的戕害就像刑罚一样,这是从礼对人自然天性有所束缚的角度来讲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看不到礼的意义。从“造道”的角度来讲,庄子认为礼是需要抛弃的东西,因为最真实的东西是天,是道,是自然。在这个故事里庄子还点明了“大宗师”的含义——就是以大道为师。
庄子提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真人”,所谓真人就是能够顺应自然,达到“天与人不相胜”的状态,完全按照自己的天性来生活。
《大宗师》的结尾表达了一种安命的无奈,子桑的困境没有得到解决,所以他只能痛哭,只能悲歌,绝望之下向天发出抗议却仍然不能改变命运。
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如今依然充满着各种无奈、痛苦和不公平,在我们短暂的人生当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不得志的人,就像冯友兰先生所说“庄周哲学并不能使不得志的人成为得志,也不能使不如意的事成为如意。它不能解决问题,但它能使人有一种精神境界,对于这种精神境界的人,这些问题就不成问题了,它不能解决问题,但能取消问题。人生之中总有些问题是不可能解决而只能取消的。”
孔子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庄子“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的差异究竟在何处,庄子所延续和发展的道家思想与儒家之间充满了张力,尽管最终选择的路径截然相反,但在“不可为”的现实认识上,庄子和孔子是有一种心领神会的默契在的。而这种默契并不止于此,庄子对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巨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