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味至味,无用至用

无味至味,无用至用

作者: 刘启辉教书匠 | 来源:发表于2022-04-01 05:50 被阅读0次

          N年前,那时候我新婚没多久,应朋友相邀去杭州小聚。朋友是上市公司CEO,在龙井村吃农家宴时,说到正宗的明前龙井并不多。他们公司每年固定从一家茶农那订购几斤用于公司业务,而且每次采茶时,公司都派人全程盯着,生怕有个闪失。说得那么玄乎,不过我也就听听。一则自己向来对茶不感兴趣,二则觉得这样的生活离我太遥远。朋友是儒商,下海前是最年轻的中文系教授。我好奇龙井的口感,毕竟他口中的正宗明前龙井估计我一生也不见得能有机会品尝。朋友说,其实龙井的口感清淡,“无味至味”。我惊讶于他们文人的表达,一样的东西到了他们的口中就显得韵味深长。这件事过去好多年了,朋友已仙去。好多事都已忘却,我唯独却对这件小事印象深刻。

          再见识“无”的妙处,就是听复旦大学哲学系陈果老师的讲座说朋友是“无用”的。而最近听得最多的是老赵的观点:看似无用的知识在我们一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就是无用至用。

        《大染房》以上个世纪20年代初中国民族工业初生、发展的艰难路程为背景,讲述了一代民族企业家实业救国、强国梦的萌生和覆灭的故事。整篇故事情节曲折紧凑,扣人心玄,主人公陈寿亭(陈六子)从一个垂死街头的叫花子历尽艰辛成长为中国名震一方的实业家,其传奇经历和勇敢精神更是令人敬佩、发人深省。我没有完整地看完全剧,倒是后来单位组织党建活动去淄博周村古商城一睹当年旱码头的辉煌。陈六子是文盲,没有上过一天学,书写传奇一生得益于听评书活学活用。评书于陈六子而言就是无用至用。我当年看《大染房》时,也倾向于归因陈六子的传奇一生,评书功不可没。没有想到,老赵和我所见略同。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知诸君是否有体会,我们那个年代上大学,大一新生即便脱下军装,走在校园里也是特别容易辨认出来。而一个大学生回到小县城,走在路上也有别于尚在高中复读的同学。或许背后就是“气自华”?我一再思考这个问题。上学和不上学的差异是那些我们背诵过的知识吗?应该不是!想想大学学过背过的马原、毛概、公式扭头就忘,正如一句话说的,什么是能力?能力就是当你忘记所学的东西留下的那个部分。背后或许就是阅读和思考,这里说的阅读不仅仅是看书,陈六子那般的评书也算,大学里的讲座尤甚。所以,我以为大学里的讲座营养价值胜过听课。因为讲座的思想性大于听课,而照本宣科的教学聊胜于无(自学都可以)。如果说阅读是输入的话,思考就是输出了。上个大学,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有思想的人,耳濡目染,自己也不至于人云亦云,此所谓眼界和格局不同。

          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一生难以跳出自己的经历和圈层。能够跳出的,一般是有贵人相助,此时管用的是会做人。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样的,遇贵人者必有其可贵之处,而不能用“机遇”简而化之。而爱读书的人则可以和人类智慧的塔尖人群神交。所以说看似无用者至用。

          回到文章的最前面,我那忘年交朋友,有一年来到青岛约我吃饭。我问其此行目的,他说,因为他的一个主意,今晚做东的老板的公司赢利颇丰,让他过来挑一套房子作为答谢。搁他身上我信,曾经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所属宾馆,在他的概念指导下改成了文化主题酒店,两年左右的时间扭亏为盈,营收列同类型酒店全国第十二。一个中文系教授,貌似虚无的软知识,于他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了“无用至用”。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先后出版畅销书《其实你不懂孩子》《学习好其实并不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味至味,无用至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bo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