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问你一个问题吼~
如果你和我一样,小时候住在十八线小县城的某村儿里,会不会觉得电视里的大城市,宛如另一个世界?
而当你在灯火淋漓的大城市打滚了几年,是否觉得,小时候睡觉能闻着花草香,出门就是田埂的世界,恍恍惚惚,也宛如另一个平行空间?
有时候很困惑这样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里切换,
有时候很庆幸我拥有了两个各有滋味的世界。
当你说想要个夏天,我给你全世界的绿
吴大小姐在她最爱的季节回了趟家,
大南方半小时能把人晒得变了个色的炎夏。
那个翻过山,趟过溪,走过七八道田埂小路的小村庄,
正好赶上农忙季节,也是记忆中最有趣最有生气的时候。
好绿,好饱和的绿 不同层次的绿+金黄 还是绿 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 像不像某乡村文艺电影的场景 农人真的都是因地制宜的哲学家呢,田埂上可以种芋头! 多到要掉下来啦 大南方到处是榕树,龙眼树,几乎每家每户后院都会有!以前龙眼树是乡里人的一个收入来源,老爷爷在树下搭个帐篷,一边纳凉,一遍防止淘气的二狗子之类的,上树偷龙眼,我好像也爬过,然后很没种地发现自己恐高!可惜今年我回去早了,还没熟。 还有一样标配就是丝瓜!大夏天的丝瓜架下面超凉快,随手摘一个就进厨房炒了~ 新盖的小洋楼,配上好多年的毛竹,“远离尘嚣,让灵魂在天然氧吧中舒醒”的高绿化率别墅广告语既视感,哈哈哈!是不是感觉一股台湾电影小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就是~
所谓的距离产生美,就是曾经总以为美好的都在天边(其实就在身边啊!!!)
虽然大家盖起了小洋楼。
古厝蒙上蜘蛛网,门楣上鲜红的对联也褪色。
但总有些场景,让你觉得时光好像被禁锢在一块琥珀里,鲜亮清透。
什么叫市井烟火气
每次回家,都一定会陪老妈起个大早,到菜市场买菜。
浓浓的市井气,像刚掀开的一笼包子的水蒸汽,像清晨去地里择菜沾上的泥巴,像实在觉得很土,却在百米之外就能钻入耳朵辨别出来的乡音。
我会很应景地,披着来不及梳的慵懒的头发,夹脚拖,短裤T恤,和我妈一起认真看每一块肉,每一个瓜,还煞有其事地在某些地方搓一搓,不知道是来享受日光浴呢,还是来攒点街头八卦,反正就觉得日子这么过,就会被磨得精致一些。
山里的竹笋 这些阿姨奶奶们,每天四五点就要去地里挑好菜,洗干净了,过来占个好位置。精挑细选之后把食物领回家,自然要认真对待。大概是因为农人参与了食物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知其不易,倍感珍惜。
在乡下小时候都是这样的,稻谷拿回来晒干了,稻糠碾碎了喂猪;吃不完的剩饭,给鸡鸭或者小狗小猫吃。刷锅的水,喝剩菜剩饭一起当做泔水喂猪。
反正是物尽其用,顺其天性。
看着粗糙的乡亲们,一不小心践行了“道法自然”的伟大哲理啊~
南方耕地不平,多被切割成小块,所以不好进行机械化操作。不过这几年也基本上能用机器的都使上机器了。农人告诉你最深的自然之道
也有不少保留了古法种植,以前收稻谷的时候,家里的壮汉(一般是爸爸哥哥之类的),要负责“摔”稻子的环节。拿起一把稻禾,在这个方形的大粮仓里,其实架了个镂空的板子,把稻禾往板子上面狠狠地过肩摔,稻谷就掉下来了。
年轻的小伙儿背上的腱子肉随着一甩一甩的动作在太阳底下沁出汗来,黝黑发亮,一不小心锋利的稻禾会把背划出浅浅的血印子。不过酱紫的小伙儿一般会收到好多乡亲们默默的注目礼,(超级MAN有没有!我小时候就偷偷关注了二狗很久!)心想“活儿真好,踏实能干,可以考虑当女婿”,哈哈哈~~~
而现在,就算有留守乡里的年轻小伙子,手里操作的也都是各种地里耕作的机器,而不是一把一把蛮力去甩的稻禾。当然,到现在还留在家里种地,也算是大家眼中最无奈最没有出头之日的选择了。
充满120分的能量啊 勤劳的邻居阿姨稻谷收回来要先晾干,然后经过:把混进去的稻禾筛出来,用一个半自动的鼓风机把一些干瘪的稻谷和杂物吹出来,最后再晾干等程序。
夏季晒稻子真心很熬人啊,大人们都累得去午休,小盆友负责在门口守着,为了更快晒干,隔1个小时就要去“翻一下”稻谷,(用脚在稻谷里走出一些纹路,谷子就自动翻了,第二次换一个方向走)
小祠堂,花生和稻谷 一颗颗香喷喷地要跳起来 看我走的回龙步小时候懒,觉得自己特牛逼,光脚就伸进稻谷里,脚底是35度+的地面,然后飞速地在晒好的稻谷里走出一些奇奇怪怪的图案,觉得自己可神气了,哈哈哈(想象一下糖炒栗子,不用铲子,直接用手伸进炒……)
现在都用工具,或者至少套个雨鞋,每次翻完,都会很痒。
然而更刺激的是,每天午后大概两点,都会有一场暴雨,下完就停。眯着眼睛在椅子上睡觉,忽然隔壁大婶儿回荡三千尺的喊声响起:下雨啦,下雨啦,收稻子啦~~~
雨来的特别快,就着38度的太阳一起下的,蒸桑拿,一瞬间整个村天雷地滚(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成语啊,但忽然就觉得这个词很贴切)。
来不及收的,就成这样子了 收稻子的工具所以,一整个夏天,一整个暑假,小镇到处是稻香的味道,暴雨浇上热土的混合出来的独特味道。
小时候,没有玩具,这些就是我们的游乐场。从地里到家里的一切,就是农人的日常。
新晒干的稻谷,可以用来做米酒,做酒酿,清甜地灌过三伏天。
小森林里,精致清新的画面,像一股清泉,让生活的味觉被麻痹的我们甘之如饴。当城里人开始寻找农家乐,忽然发现,矮马~我早就享受了二十几年啦,太幸福惹~
你从哪里来
南方人很重视同姓氏家族,基本上每个村都会有几个这样的大祠堂,以前是老一辈人住着,后来基本上作为料理老人丧事的地方。小时候经过这片老宅子都很慌,前面的地坑坑洼洼,年轻人都搬出来了,剩一些留守老人,偶尔几盏昏黄的小灯闪出来,房子多年失修,阴气沉沉。
这次回到家,正好遇到老宅在装修,据说是一位为吴氏编写族谱的老爷爷,在临去世前交代的。他早年随儿女去了福州,但还是会时常回老家看看。
如果没有了这些印记,老了之后,我们还记得自己从哪里来吗?
三进门祠堂乡镇里这几年建了海峡艺雕城,没几个人,三分之二的铺子都关着。不少乡亲的地因此没有了,得了一笔资金。
从历史上说吧,南方多属于田园民族,从农耕时代对于土地的依赖,到工业时代对于资金和交通的依赖(物流),再到信息时代,我的乡亲们,离土地越来越远,可是他们没了土地,还有什么呢?
强大的互联信息时代,所有的资源重新优化整合,原生家庭共同生活的时间也逐渐缩短,个体更加独立,人们更倾向以兴趣,工作的协同默契,形成新的生活圈,我们都在远离土地,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也越来越趋同,
有一天回过头,再看到自己的故乡,是否会像看一本历史传记?
还没挂起的牌匾有天晚上快八点,老妈心血来潮,用摩托车带着我过了两个村,绕了半小时山路,来到镇上一个小景点,以前这里就是个野生的小山谷+瀑布,现在修了路布了灯,山脚开了几家农家乐,不少人开车豪车上来,听说政府已经出资,未来也要建城景区。
是有那么点原生态。。。 从山顶俯视的感觉,好多人在水潭边乘凉 手机晚上太渣,将就看吧,这就是辣个瀑布,超凉快,旁边有一桌啃鸡爪喝啤酒吹牛的,九点半了还不走~我所处的两个世界似乎在慢慢接轨。我跟老妈说,赶紧时刻关注,真的要搞大景区了,占个地方我回来开民宿~
也许是个好事?
如果我在这里修个木屋,你们来住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