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7.16 周六 阴
写在前面:共读之前,我打印了材料,总感觉电子版阅读不方便。按照郝院长的提示提前完成了预习作业上交。自认为已经预习的很好,对材料的结构也有了清晰的把握。当看到辉霞老师用论文的形式完成这份作业后,我还是感觉很惊讶,在留言区我写下几句话:“王老师这份作业是我学习的榜样,一直以为作业就是按照郝老师设置的问题回答问题即可,只要认真读了就行,浅薄了!读与读不一样,读与思考不一样,思考与表达不一样,表达与论文式表达不一样。”昨天晚上因为家里突然有事,只好开车带着一个耳机听课,断断续续,不是太清晰。但感觉到了郝老师的“金句”,今天回看,的确如此。
共读之前先要澄清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要达成共识才有价值。
1.共读要求:开视频;按时参加,不要迟到。
2.关于新网师专业学习群
培养目标。学习团队的定位朝向专家型教师,朝向榜样教师队伍的定位,朝向每一个人在国内在实力上具备专家型定位,能够对中小学教师进行高位指导的定位,需要全身心投入。
学习目标。学习新教育,学习新网师专业理论,不针对具体的教育问题,而是思考一些更深的问题。
网师的培训一定要有新教育的话语体系,因此,我们利用每个月一晚上的时间让大家了解新教育,了解新网师。专业群不是解决你在课堂上遇到的后进生问题,不是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深层次的去思考一些我们一般不思考的问题。
3.为什么要读论文?
第一个目的是修炼大脑,改变结构。
不同的人在读相同的文章后收获不一样,为什么在同样的教室不同的人听了课,感受不一样,发现的问题不一样。我们对教育教学的很多问题不理解,或者说解决不了,不是因为我们不在一线,缺乏实践,我们对很多问题熟知而不真知,不如一些专家来了一趟看得透彻,理论我们知道,但是不如有些专家型教师能够自由的去运用。原因在哪里?大脑的思维,根本的问题是在大脑的思维,大脑如中央处理器,吸收的东西,处理后不同的大脑输出了不同的东西。我们有什么才能看到什么,我们为什么看得不透彻?是因为我们大脑里面欠缺一些东西,所以专业学习群是去修炼大脑的,不是去解决一个方法的,如果大脑不够,思维不够,我们听再多的课,输出的模型是不变的,大脑结构不变的话,不论任何东西 它经过处理总有偏差。
修炼大脑的什么?首先,修炼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何为逻辑思维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分析概括推理的能力。什么是分析概括推理的能力?所谓的分析能力,就是同中见异,从相同的里边能读出不同的东西。什么是概括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异中求同,能够在不同中找到相同。这就是分析与概括。第二,修炼大脑的推理能力。推理得讲逻辑,有逻辑。很多文章写得很长,但逻辑不够,推理是想当然。第三,修炼大脑的概念辨析能力。对一个概念,我们经常说,但不一定了解。比如,有老师说课程就是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这只是课程的分类,不叫课程;有老师说,课程就是语文课程、数学课程、英语课程,这也是分类,不叫课程;几乎我们天天说课程,但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准确分析过课程,这恰恰是专业性不够的表现。需要通过论文去提升我们。
第二个目的是要了解教师成长的底层逻辑
教师成长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有教研组,听了那么多报告,研讨了那么多,似乎感觉效果不大。同时也去理解新网师,在理解网师的基础上,理解我们学校的教育生态,将来每一个在座的老师在做培训时,要抓住这些底层逻辑,然后在具体的情景中,创造性的运用,绝对不能再有单纯的讲座式。今天的教师培训,网师培养出的讲师,如果不论线上还是线下,还是滔滔不绝地去讲,那不是我们期待的。
正文:
第一部分:教师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工业化模式和工具性主义的影响,教师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个体工具性凸显、主体性缺失,具体表现为“他主”式成长,被动专业化,浅层次学习和自主性不足。
“他主”式成长是由外在、统一的标准塑造的过程。由“地方政府发起的、指令性的教师发展模式和由大学提供课程、工作坊、研讨会和讲座等的发展模式。弊端是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对话不足、反馈不够、教师积极性不高等。教师的主体性、个性被削弱、反思意识和批判能力受到抑制,知识与生命分离,认知与情感割裂,行为与意义疏远。教师成为工具人,陷入职业倦怠;被动专业化以晋升职称、获得荣誉为目的,主要方式是“临床指导”和“教师评价”。临床指导指教学管理人员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分析等指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注重提高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但忽略教师成长过程所处的阶段,忽视内在认知结构的完善,忽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教师评价”指通过一定的考评项目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作出终结性评价,并作为奖惩的依据。注重对教师外在行为和成绩的评定,但忽视教师内在观念和思维,忽略了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忽视了教师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浅层次学习是教师学习动机不足、方式被动、内容零散、效果不明显的一种方式。集中体现的弊端是学习逻辑的缺陷、学习历史的受阻与学习风格的受蔽。逻辑的欠缺表现为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学习与教育实践脱离,教师保守、僵化;学习历史受阻表现为缺乏连续性的学习时间,缺乏可持续性的学习动力与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受蔽表现为学习主体性抑制,难以形成个性化进而形成共同体。自主性不足主要指自主成长意识不强,视野狭窄,思维固化,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意识不强,习惯将行动力不足归因于外部环境或客观条件;自主实践比较盲目,自主成长呈随意性和偶然性,缺乏发现问题与研究问题会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教学行为陷入重复循环。教师自主成长条件不乐观,缺乏共同体支撑,非教学性工作多,任务重,时间不足,缺乏专家指导,反思缺乏质量。
这些问题的克服需要教师从他主走向自主。“从生命的存在意义来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是生而自主的,自主地行动是每个生物体的本能。”新网师从理论建构和实践行动两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创新。在理论上形成“一体两翼”(教师成长=职业认同+专业发展)、生命叙事、“三专”(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为代表的教师成长理论,提出了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研发卓越课程、构筑理想课堂等相关理论。在教育模式上,探索教师成长自主模式,创立新网师,为教师成长赋能,激活教师成长的内动力。在教育内容上,汇聚国内专家学者制定教师专业阅读书目、学科阅读书目,解决教师成长“读什么”和“如何读”的问题。
郝老师导读:回顾一下此部分的预习题。关于教师成长存在的问题,文章第一部分从四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给予你什么新的感受或启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和启发?教师成长存在问题背后的深层因素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是一换套一环往深处去思考,需要老师们在写作时紧扣具体思考题,因为它有指向性,而避免泛泛谈感受,多一些深度思考,思考一些平时不思考的问题,反思就有了价值。
我的回答:
文章对教师成长存在的问题分析全面且深刻。这四个方面在不同的教师身上有轻重不一的表现。
于我而言,自主性不足是自身存在的较大问题。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参加工作,都是在家乡,最远到达家乡的政府所在地,因此视野狭窄,周围的朋友同事也是在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思维固化。而且,工作地也是一所农村中学,教学改革停留在“上边”要求干什么,就干什么被动应付状态。课程开发是没有听说过的词,教教材是一学期的重要任务,至于教成什么样,那需要用分数来证明自己。参加工作多年来,自己也习惯于夸大了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影响,特别是在2016年有机会参加了在北京、杭州等地的外出研修后,自己一直认为我们与大城市的距离不仅仅是硬件,更多是软件,特别是理念与环境。在加入新网师后,慢慢才能够理解,“我”也属于环境的一部分,也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对环境改良的活动,也可以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创设适合学生、适合自己发展的小环境。自己也深知,自己的成长实践属于特别盲目的一个,职业生涯的开始,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管理,深受“教的好不如学的好”的观念影响,但是,今天回头看,发现“知识的伟大魅力”是从未在课堂上展现过的,在新网师的浸染,让自己意识到学科性知识与本体性知识在我身上是不合理的,这也是本学期我再次学习构筑理想课堂英语的初衷。当然,在农村学校,“共同体”是个稀罕物,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在职称、评优树先等现实的利益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急功近利,焦虑,事务性工作的繁忙,不该有的负担等都使老师们的生活呈现一种“活着”的状态,生活太远了,活着是现实。专业发展的被动化,浅层次学习都在日常的省市级的各种研修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专业学习只有在准备将优质课时才会拿出课标看一看,教研室的开会也集中于分析各学校的成绩排名,从优秀率到合格率,具体到小数点后的多位数。至于成绩是如何来的,该如何兼顾学业成绩与学生素养,这是不讲的。
如此说来,教师成长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点燃教师的激情。从我自身来讲,我是有机会去北京、杭州等地的实地跟岗之后感悟到自己的理念与格局的狭窄,然后跟随新网师沉浸在本体性知识与学科性知识之后,才慢慢在课堂上找自由感,把控感,脱离学校环境中的被动、应付,得过切过。那么如何让更多的老师得到发展,得到点燃,新网师开拓了一条自己的路,“一体两翼,生命叙事,三专”成长理论,专业学习共同体等实践性操作都非常好,但是,学校可以怎么做,教师本人又该如何,或者学校不做的情况下,教师该怎么点燃自己,确实值得思考。
郝老师的解读:
1. 教师专业的需发展有两个转变:首先是他主到自主,也就是从被动到主动,如果不重视教师的自主性,培训的效果就有限,抑制了教师的主体性的话,成长的效果也有限,不仅教师如此,学生也是如此。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主动性应该成为教育人的一个重要的理念。第二,从个体发展到共同体发展。但一群人聚在一起不叫共同体,教研组不一定是,一个培训班也不一定是。任何为共同体是另一个话题。
2.教师成长四个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第一个是工业化模式。第二个是工具理性。
近代工业化以来,流水线模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比如福特公司,把汽车整个的流水线分成了不同的单元,提升了产品的生产能力。流水线模式的底层逻辑就是把一个生成过程分成不同的环节,标准化、流水线、统一化。这种模式迁移到学校,选择好的学生,采取统一的课程,采用统一的方法,培养出统一的学生,这种模式注重了统一性,忽略了生命的差异性,也抑制了生命的主体性。教师培训也是如此。
何为工具理性?工具理性追求的是首先是有没有用,对立面是价值理性主义,它是追求是不是更好?一般的思维是追求有没有用,当潜意识认为这个论文没有用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一味追求技术的时候,我们都是工具理性主义,一旦没有用,就放弃它,但忽视了另一个维度,是不是好?有用不一定好。就像应试是有用的,但应试教育不是理想的,这是背后的深层原因。
在这种原因的生成下,带来了他主式成长,潜意识中,我们认为怎么培养人?塑造。塑造就是外在的,课程内容是统一的,忽视了老师的需求,与个性差异。塑造论是有用的,也是必须的,但仅仅塑造论还是不够的。因为主体性与个性的削弱,你看到专家讲的滔滔不绝,下边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模式把主体性给抑制了。若采用小组合作模式,立马就显现了活力,因为激发了主动性。第二,这种模式还会导致反思意识与批判能力收到抑制,然后带来知识与生命的分离。叶嘉莹讲诗歌是用生命在讲,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而一般的老师只是在嘴上挂几个词而异,生活与生命是没有诗意的。认知与情感的割裂就是我知道这回事,理解这个概念,但不喜欢。当语文老师不喜欢语文,教数学不喜欢数学,教学生读书自己不读书。行为与意义的疏远就是我做这件事,但不理解做这件事的意义,在教学上用合作学习,但不知道合作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教学生做综合性研究,但不了解综合性研究的意义,老师会成为一个工具人。自己是学校的工具,学生成立老师的工具。没有主动性就会导致职业倦怠。
被动的专业化意味着被动的学。有效的发展应该是主动、专业化,不是为了一个职称,一个证书。网师学习中分数与等级不是一种甄别的工具,而是一种反思的方式。被动专业化主要是临床指导与教师评价。临床指导就是听课,实践中我们听课主要是评价一堂课的方法、技巧等,但很少谈教师成长的过程与所处的阶段,很少谈教师内在的认知结构的完善,更不用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教师评价会把考得好的老师叫优秀老师,带个班好的叫优秀班主任,这就注重了外在和行为的评价,虽然也是对的,也是需要的,但忽视了教师内在教育观念和思维的塑造。因为我们注重外部评价,一旦老师评上高级职称,就会躺平,是老师的被动专业化,不是自觉的主动。
浅层的学习,首先是逻辑的欠缺,表现为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这一点网师会学到,但一般的培训不会谈。第二是学习历史的受阻。表现为缺乏连续性的学习时间,缺乏可持续学习的动力和知识基础。学习风格的受蔽表现为主体性的意志难以形成专业的个性化。以后网师的课程要分成两级:榜样教师课程与卓越教师课程。卓越性教师就不是经验性教师,而是有个性化的教师,把专业与个性结合起来,形成个性化。在座的老师要有一种信念,要成为有风格的老师,有个性化的老师。
自主性不足就是成长意识不强,视野狭窄,思维、习惯将行动力不足归因为外部或客观。环境很重要,环境塑造人,但人不是一棵树,一枝花,不是机械的被环境塑造,人可以选择环境。人也可以创造环境,网师就是创造了一个环境,你就是选择了一个环境。一味地埋怨环境意味着把自己降低到物的层面。自主意识不足就是逃避自己的责任。自主实践比较盲目,是随意偶然,没有规划,遇到什么学什么,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导致教学上陷入重复循环。 专业交往与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区别是什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专业交往的一种形式。教师成长不同于教师发展,这是新教育特定的理论概念。教师成长我们认为包含了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我们要对这些概念有敏感,还要善于思考这个概念背后的内涵是什么。
第二部分:教师自主成长的模式构建
突出在线共同体的组织管理形式,强调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模式,贯穿建构性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多元评价方式。
阅读前置问题:第二部分教师自主成长的模式建构,实质上是对新网师底层逻辑的描述。你认为,新网师的培训模式与传统常见的培训模式有哪些区别?这些区别有什么意义或价值?读完第二部分后,你对新网师有哪些新的认识或理解?你认为新网师目前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
我的回答:新网师教师自主成长模式构建与常见的培训最大的区别是自主选择。
省市县每年都开展各种培训,但培训菜单都是事先制定好,打包给老师们,利用假期自主学习,因为对学习内容的不喜欢,又有行政命令的强制,心底的无意义感悠然而生,被迫的学习导致的后果只有一个,应付。
区别的第二点是实用性。新网师的课例研究下沉到课堂,下沉到学生实际,因此,学,然后用,形成闭环,新网师的非本体性知识类学习,从底层逻辑上解释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也是发现了教师了解课堂出现的现象,但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因此新网师的课程设置是本着解决问题来得,不是为课而课,特别是下学期开始的课程在整理了课程设置后,条目更清晰,实践性更强;而其他培训是从大学找个教授,还基本是很大年龄的教授,多年不去一线,照本宣科,拿钱走人。你糊弄我,我糊弄他,形成很多恶性循环。
从新网师教师自主成长的模式构建这一部分,让我更清晰的看明白了新网师的课程构建的底层逻辑。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同体,既有同质部分,也有异质部分,相互的融合,给学员提供了更好些学习机会与可能,展示平台的多样性,让每个人都被看见的做法,更大意义上激发了学员的归属感。
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会让学员各取所需,强调对话,强调参与,强调质疑,使得学习成为人人参与的活动,形成我与他人、我与文本、我与自我的三重对话,在对话中完成知识的建构,还强调关联,与生命的关联,与生活的关联,学习与生活不在隔离,不再分离,学习也就有了意义,有了味道。因此,新网师的课,离线率,辍学率不高也成为必然。
我个人的感觉,新网师可以继续在“课堂教学研究”继续加大投入,打造品牌,转化成产品。因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离不开课堂教学,但名师的课堂具有不可复制性,若新网师能够在课堂与课程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解决素养与分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众多矛盾,培养出素质高,分数也高的教师与学校,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面旗帜,新网师也就成为了真正的“学术中心”。
郝老师解读:
第一部分强调了自主,但不是脱离了他主的自主,一定的他主也是需要的但要把握分寸感。首先是自主,自主交作业,自主参与,但自主不等于说随心所欲。自由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就叫不自由。自主也一样。
什么叫共同体?前提是自愿自觉,积极主动。当然也要把握一个分寸。统一要求参加,但是允许自由退出,保证一个现实性。共同体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价值观是道,就是空。愿景还应该反复去重生,因为走得远了,往往会忘记为什么会出发。网师的使命是让教师能成长,真正的成长,要探索出一条教师自主成长,共同体成长的新模式。
我们常规用的是现在课程观,它的特点是封闭可操作性,单一、精确,可预测非常有价值,缺点是忽视学习者的多元需求,抑制学习者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睡着了,原因是太精确了。而后现代课程观,就是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还有Steam课程,研学旅行等,即通过一件事,一种实践,生发出多元多样、多层次丰富的目的。一个童话剧课程,小桥音乐会等。包含文学的、表演的、音乐的、美素的如果让学生参与,让学生竞选角色,制作表演的服装,这些过程都在课程里面,都是个性化的参会。若老师把角色分配了,服装做好了,这个东西就没有味道了,因为底层逻辑错了。
后现代课程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是丰富性、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耗散性等。 第二是回归性,就是个人通过与环境他人的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也就是说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论是与环境的交流,与他人的对话,与文化的文本学习最终要回到自我。溶于自我的生命中,知识结构中。大家的授课不要就知识谈知识,而是这个知识与老师原有的知识观念的差异性在哪里?用新的观念去塑造老师旧的观念,这叫对话,叫回归,所以每一次学习,它是一个建构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多元解释的过程。不是要准确的追求确定,所以一堂好课,某种程度上是把确定的变成不确定的,引起老师的思考,不急于对答案,思考更重要。引起老师个体与他人和自我的对话,引起一种反思。第三是关联性,一个童话剧能关联起多少东西呢?第四是严密性,严密是对前面回归、丰富、关联性的补充,要遵循学术逻辑,既有开放性,也有精确性。网师的学习不单单是写作业,打卡、写生命叙事也是学习,承担网师的培训也是学习,是后续的学习,这是关联性学习激发了自主性学习。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现在的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拿来不会用就是没有掌握,如同记忆游泳的知识,还是不会游。要创设情景,把知识还原到它存在的情景中,让学生产生困惑,产生疑问,情景不是把人带到某种处境,情景是知识产生的情景,知识的情景取决于教师提供的资料,而老师提供的资料取决于要的价值在于能生产认知冲突,产生学习的渴望。这是怀特海的浪漫阶段。双重建构是指知识本身的建构,还有自己认知的建构。网师的授课要注重资料包,预习要注重对话,更要注重反馈,需要具备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要引起反思性等。这种学习一定是探究性学习。可不是记忆,是定向,是深度学,不是漫无目的的学,是情景化学习,是问题导向的学。做到这些就是建构性的学习。还要记住的是一定是合作学习,不是独立学习。要警惕的是虚假合作,你好我好大家好就是虚假学习,合作学习是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是解决问题的伙伴,应该是探究,彼此是朋友,但也有学术权威,指出正确的方向,变知识学习为问题解决。
建议:多读论文。论文具有严密性、规范性、逻辑性特征,文章密度非常大,每一句话都有道理,一句不多,一句不少。它会塑造我们的专业性。也就是首先有专业的概念,学术圈都懂的概念,不要自创概念。我们很多时候还会感觉老师们的概念不清,不规范,用自己的概念,不是专业的。取经之旅是痛苦之旅,对自己修炼成长有巨大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