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已经步入二字头的年代,大家的教育观和职业观已经在发生改变。
我们已经不想再做窗外的“容嬷嬷”。
我们也不想成为蜡烛,耗尽精力伤尽身体。
我们也不想固步自封,总走前人踩出来的老路。
我们想做孩子们的朋友,席地而坐就可以读书,阳光下一起畅谈梦想。我们也希望有自己的小爱好,空闲之余丰富自己的生活。我们也希望能顾上家庭,不想变成可怕的工作狂~~
低年级,从学龄前到步入小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衔接阶段。往往在这个阶段里,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就会慢慢形成。作为家长,几乎无一避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班里出类拔萃,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焦虑。作为老师,也几乎无一例外,都希望自己的班级工作顺顺当当,孩子们乖巧伶俐。可是老师的精力也有限,想做好的事情太多,想学的也太多,光是发愁或者拼体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一旦班里遇到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作为老师,作为家长和孩子们信任的大朋友,要把这些特殊情况看做一个个挑战。光苦恼是没用的,不是问题解决不了,是你还没有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
今年我刚接的一年级,班里有两个羞答答的小姑娘。一说话就脸红,上课虽然安静,但从不举手发言。眼看开学都快两周了,她们俩还是不能很快地融入班级生活。一次分享写绘,不太自信的两个小姑娘的作品被我像珍宝一样捧着,好一个夸奖:一个插画精美,一个构思巧妙,书写特别工整美观。两人的目光一下子交汇在一起,皱了皱鼻子,给了对方一个鼓励的微笑。就在这一瞬间,我看到她们的眼睛里有了光。
我们立即约谈了两个家庭,尝试着鼓励两个女孩子能敞开心扉,成为朋友。用朋友的力量去鼓励对方,用朋友的眼光去欣赏对方,用朋友的话语去肯定对方,两只孤单的小船不就从此有安全感了吗?这个建议得到两个家庭的认可,打算通过多接触、多交流、多为孩子们提供一起学习和游玩的机会努力。
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两个孩子慢慢发生了变化:上课时她们从把小手藏在胸前到高高举过头顶;下课上厕所、吃饭、艺术选修、放学都要一起;每天穿同款校服;饭后帮对方的酸奶插上吸管;买一样的酒红色蝴蝶结;写字不够熟练的顿笔越来越熟练,画画时总是犹豫怎样用色的能画出让自己满意的画作了……在一次小小日记分享会上,她们用稚嫩可爱的笔触记录下了这珍贵友谊的美好瞬间。
她们俩,就像一对双胞胎,像两棵稚嫩的小芽互相依靠着慢慢长大~~
曾经看到这样一幅图,令我很受触动。爱伊斯坦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树的本领来判断一条鱼的能力,那它终其一生都会以为自己是个笨蛋。”我们是否也犯过这样的错误?用统一标准去衡量每一个独具特色的孩子,用同一件事情去衡量不同孩子的能力。因此,我们苦恼——“怎么办?”因此,我们开始埋怨——“怎么办?”退一步,从更新我们的观念做起,是否在想方设法之后,不但解决了问题,还取得更令人惊喜的效果。也许,有的时候,有的方法还需要不断摸索,但我们相信,进一步永远比停留在原地要好很多。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