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芷江受降》大电影筹备
再入湘西(九)——芷江

再入湘西(九)——芷江

作者: 野心优雅44 | 来源:发表于2019-11-02 16:18 被阅读0次

    74年前的抗战胜利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去年十二月第一次湘西行,结束行程时站在即将注入洞庭湖的沅江边,望着经湘西丛山而下、百溪汇入的江水自问。

    “国家构建或国家构建的根本动力,不是人为设计,而是战争”,这是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对战争与国家关系的一个描述,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战争构建了国家’。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抗日战争密不可分。于是,从吕家坪转去芷江,凭吊“芷江受降旧址”。

    芷江受降纪念坊。

    当年接受日军投降的是国民政府的将领;“人民的胜利”——受降纪念馆门前一块石匾上刻着毛泽东的题字。的确,若不是四万万中国人同仇敌忾,前线后方、国统区、敌后根据地人民浴血奋斗,战胜日本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自1895年北洋水师葬身黄海后的半个世纪,日军是那么不可一世。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失败,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被中国人拖垮的。

    从正面战场的军事实力看,当时中国军队与“现代”有着相当距离,不仅是武器,还有兵役制、军人素质等等,淞沪战役等正面战场的厮杀异常惨烈,结局都是失守。1940年后日本人占据了中国大部河山,却同时陷入深深的战争泥潭,兵员匮缺、民心相悖,入侵者的气数在一点点耗尽。与此同时,欧洲战场形势逆转,美国、苏联对日宣战,敲响了侵略者的丧钟。

    这场战争的背景复杂无比。国内大小军阀、国民党与共产党、美国与苏联,但这些旋涡和涟漪都无法改变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定律,如同势不可挡的沅江之水。

    抗战初期的1937年,中共领导的军力不足10万人,8年过后增加到120万!与此同时,中共在广袤乡村建立了完整的组织体系。蒋介石的治军宗旨是“打仗就是打将”,毛泽东的取胜之宝是“兵民是胜利之本”。1945年中共军力虽然弱于国民党,但组织网络遍及乡镇,这是四年后政权异帜的一个重要原因。

    八年抗战,中共军力增加过百万。

    除了在中国人民成为胜利者的故地回味那场持久战,另一个收获是,得知芷江成为受降地的另一个背景——那里曾经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次会战,两个月的湘西会战令日军以溃败收场,六十六天后的8月21日,侵华日军在芷江向中国举旗全面投降。

    受降会场原貌。

    1943年11月的常德会战击退日军的进攻,为“开罗会议”确定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奠定基础;1945年的芷江保卫战成为逼迫日军投降的最后一役。七十四年过去,抚今追昔,湘西这块土地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入湘西(九)——芷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fh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