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儒家将一个人的德智修养到建功立业依次分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将一种文化程序化、流程化、固定化,这非常像西方的科学,很有体系化和实操性。
那么,在这个时代中,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应具备五个要素: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儒家认为,俱足了这五点才叫学者,缺一不可。所以,过去的儒生必须入世当官,治理国家,治理地方,实现他的梦想。其中,在我的《雪漠智慧课程》中,我也详尽地进行了专门诠释,所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博学。博学非常重要,就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的学,多学,广泛地了解。在这个时代,如果一种文化要想传承下来,它的传承者及传播者,除了有超迈的智慧,有世界的眼光之外,还必须要博学多才,学养深厚,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这样才有可能将文化传播开来,使其具有普世性,并真正地影响世界。在这方面,我是用过功的,大家在读我的小说,或者诸多的文化著作,或者和我聊天、听我讲课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那么,如何才能博学?学习学习再学习。所以,我总是像个好奇的孩子一样在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一些新东西,生命不止,学习不止。
第二,审问。审问就是《雪漠作文八步歌》中的审题。在我们的生命中,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史蒂芬•柯维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第二个习惯是以终为师,就是把终点当成起点,你的终点目的地是什么,然后反推到今天,那么你就知道你要走哪些地方,这就是以终为师。
当然,达到什么目的或目标,不一定是功利性的。非功利性的东西让我们变得非常博大,但是有时非功利性的东西让我们不会做事,所以适度的功利是有必要的,但不要忘了自己最终的目标。同时,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这样审问,直至养成一种生命的习惯。哪怕交朋友,也要问几个为什么,当然这不是功利,而是更好地珍惜一份友谊。
第三,慎思。慎思需要理性,就是谨慎地思考,理性地分析。这是中国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一直在强调慎思,而其他的文化中强调得不够。比如,释家、道家讲的就不多,它们注重感性,理性的东西不多。后来,我在《雪漠心学概论》中,对整个的心学体系,多了一些理性地诠释,使其更具学术化、理论化,让世界观和方法论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第四,明辨,就是分析清楚之后要有智慧的选择。没有智慧的选择不行,会像漫漫黑夜中行走的一样,你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明辨就是学会选择,明白取舍。选择与什么有关系?与学思有关系,与审问有关系。通过学,通过思,通过问之后做出选择,就是明辨。
同时,明辨要有高度,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全局,二大势。其中,大势包括世界大势、国家大势、时代大势,科技大势等,尽量地避免夕阳产业。顺大势就很容易成功,所以有人说“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否则,逆势而行的话,“时代抛弃你时,从不说再见”,大势就是这样的。
第五,笃行。笃就是扎扎实实地实践。关于这一点,孔子也讲了如何笃,比如不攻异端,意思就是,一不在立不起来的东西上浪费时间;二不要攻击跟自己不一样的观点。
过去,不管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我都扎扎实实用过功,没有自欺,也没有骗人,所以,我才能写出 “大漠三部曲” “灵魂三部曲” 及《空空之外》《老子的心事》《大师的秘密》《佛陀的智慧》等书。每一部书都是沉甸甸的,都是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也都是能够留下去的作品。如果没有这些扎实的功力,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就是轻飘飘的,是立不住的,即使能骗得了别人,但骗不了自家的灵魂。
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成功本身,而是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人为了成功而一天天地升华自己,一天天变得更博大,最后自成一个世界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也只有具备了这五个要素,人才会真正地进步,才会有成功真正的资本,无论在人格、智慧、眼界还是学养方面,才会真正地成熟。少了这个过程的成功,只可能是小成功,不可能是打碎一切局限之后的大成功。
——2021年5月24日清晨写于沂山书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