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意识的取悦症

无意识的取悦症

作者: 超级大苹果 | 来源:发表于2023-07-26 00:07 被阅读0次

在社交场合,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讨好”他人的心理。但大多数人能意识到这是一种社交策略,不会走向极端。

然而一些人却更容易陷入无意识的取悦症。神经科学研究发现,这类人会不自主地取悦他人,即使需要牺牲自我也在所不惜。

取悦症患者往往会变得过度敏感,通过别人的赞赏获得巨大满足感。这种依赖和失去自我,是因为他们内心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

其根源可能来自青少年时缺乏安全感,需要依靠外界认可建立自信。长期下来,这种依赖心理被加强,严重影响对自我的判断。

克服取悦症,最重要的是建立内在安全感,接纳完整的自我。我们都会有缺点弱点,但同时也应看到自身的优秀之处。

还需要反思认可的动机,是来自内心,还是外界的依赖。我们需要主动探索内在的独特价值,而不全由外界评判来决定自我。

取悦他人不是错误,但需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只有面对自我的缺陷和长处,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信,摆脱取悦的心理枷锁。

适度讨好他人在社交中还是必要的。但我们需要区分合理取悦和取悦症之间的差异。

合理取悦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社交手段。它顾及双方感受,通过礼貌友善来促进关系。这属于正常的人际交往。

而取悦症患者则是单方面讨好他人,不考虑自身感受。他们会不计后果地取悦对方,甚至损害自己。这种心理依赖已经超出正常范畴。

我们需要提高自我意识,判断自己取悦他人出于什么目的。如果仅是为讨好而取悦,忽视自己权益,那么就要反思自身的动机和行为。

同时,合理取悦也需要适可而止。我们要在取悦他人与维护自我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完全以取悦为导向,忽视内心的真实感受。

在社交中,取悦他人可以成为润滑关系的油 ,但不能是控制我们行为的唯一动力。拥有内在独立的自我,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除了个人自我调节,我们也需要关注可能导致他人产生取悦症的不当社会环境。

例如过分强调个人形象和流量等数据,让一些年轻人过分依赖外界眼光。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取悦别人。

还有就是工作环境的人际关系。如果企业文化过于强调讨好领导,员工就容易在取悦中丧失工作尊严。企业需要创造尊重员工的氛围。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鼓励独立自信的社会环境,而非 Simpson靠取悦他人获得认同感。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价值,而不只依靠外界视角。

如果社会各界都能形成正向健康的观念,大家乐于表达自我,创造自信,那么取悦症也会大大减少。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日常行为做起。

相关文章

  • 《取悦症》

    核心内容 作者认为,取悦症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型取悦症、习惯型取悦症、逃避型取悦症。这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

  • 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

    取悦症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型取悦症、习惯型取悦症、逃避型取悦症。这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心理机制。不论哪种类...

  • 2020-02-11取悦症患者

    取悦症患者,取悦症严格来说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日积月累的习惯。习惯取悦别人的人,很难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取悦症...

  • 2017-10-18

    取悦症

  • 《取悦症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 走出取悦的沼泽

    《取悦症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将取悦症分成三种类型:认知型“好人”,习惯型“好人”,情感逃避型“好人”,取悦者通过取...

  • 与其取悦他人,不如把时间换成能力

    由于自己的孤陋寡闻,直到听了今天的晨读才知道取悦症这个词。细细一想,多年前自己也曾一度有轻微的取悦症倾向。 取悦症...

  • 取悦症

    首先,取悦证不是一种病,只是当老好人的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习惯会在生活工作中带来高昂的成本,也会对建立独立人格和自我...

  • 取悦症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 作者:哈丽雅特·布莱克 取悦症不是一种病,是一种好人做过头的心理倾向!很多人总想做一个好...

  • 取悦症

    我们经常遇到一类人,挺聪明的,也很勤奋,但就是做事畏手畏脚,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的,生怕做错了事似的。平时能感到他们...

  • 取悦症

    取悦症是一种心理行为的表现,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摆在第一位,从来不会对别人说“不”,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意识的取悦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nh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