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主妇高参——小步迭代新时期,怎样理解阅读这个事儿

主妇高参——小步迭代新时期,怎样理解阅读这个事儿

作者: 芬兰墨轩 | 来源:发表于2018-11-27 22:53 被阅读714次

    各位好,今天我们聊聊在当前这个小步迭代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主妇应该怎样理解阅读这件事。

    前几天一个简书好友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为什么在德国的中国人家里,我很少看到有书柜?大致意思是她通过在六个德国家庭工作的经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跟中德结合的家庭相比较而言,纯中国人不怎么喜欢读书,证据之一是有没有书架,证据之二就是侨居德国的这几个家庭中,观察时间段内没有看到过阅读活动的安排,跟进着引用了一部分数据。这篇文章引起了一些争论,一部人人认为她的洞见是对的,眼见为实么,加上一些数据确实也说明中国人读书的平均数量不太多;另一部分人认为事情不能这样一概而论,毕竟六个家庭做样本,显然采样范围太小,从小范围的样品中得出来的论据不足以支撑洞见的信服力。

    对于我而言,这个洞见本身对错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是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而不是盲目地信服与跟从。尽管作者说,这是大神也点赞过的文章,可是不同的意见还是出现在了评论区里面。我个人也抱有不同意见,是这样回复的:

    读书确实是好事。新时代中,读书数量多少跟实体书架关系不那么紧密了。一来图书馆可以为我所用,二来海量电子书节约家庭空间。我刚扔掉了一个书架,极简以后秉承一个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所以得出您的结论之前,至少问问人家留学生,博士生现在还有多少阅读量。不好意思,这次观点又不一致了。

    最近我想了一下阅读这回事儿,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还要不要书架?

    书架没了不要紧,只要人还在读书就好。电子书的出现使得数字化阅读变得简易而方便。阅读量和藏书多少没有关系, 有的人家里书架上几千册书,一本都没有拆封,有什么用呢?有的人家里一本书都没有,但是每天都在看电子书,也不能说人家不阅读。

    2. 每年出版的书有那么多,光中国的期刊就有一万多种,我们应该选择什么书看呢?就连勤奋以读书多见长的媒体人梁文道先生都说,不敢给别人开书单。他有一个著名的节目叫做《一千零一夜》,是一个非常有质量的导读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他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口头禅,叫做:大家都知道。。。然后就切入更深的话题了。他其实是以他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基准,猜度别人也一定知道这个知识背景,一直到有观众跟他直接提出来,您说的“大家都知道”,这个不一定大家都知道的,而是你认为的大家都知道。之后的节目中,梁文道就会有意识把不那么大众的知识背景先复述给观众,然后继续讲解,这一类的抱怨就少了很多。我也曾经把他的这个节目推荐给周围的朋友看,可惜有一些朋友觉得他描述的内容太艰涩了,所以看了一期就放弃了。

    由此可见,我们读书还是应该找一种跳一跳够得着的那个程度可能是最佳的状态。什么叫做跳一跳够得着呢?这是来自针对猴子做的一个实验: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把六只猴子分别关在三间空房子里,每间两只。第一间把香蕉放在地上,第二间把香蕉挂在从低到高不同高度的适当的位置上,第三间把香蕉放在天花板上,结果第一间的猴子一见到香蕉一天之内就全吃光了,后边几天没得吃,最终只能是饿死,第三间的猴子,眼睁睁的看着香蕉怎么跳也够不着筋疲力尽而死。只有第二个房间的猴子是先跳着,吃挂得比较低的香蕉,下一次吃再高一点的,在逐步跳的过程当中弹跳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最后竟然能吃到挂在天花板上的那份香蕉,后来管理学家把通过把通过合乎实际的分解方法来达到目标高度,称之为香蕉高度。

    你看,每一个人的阅读水平基准不一样, 难怪梁文道先生不会给任何人开书单呢,一来他确实是一个谦虚的人, 二来就算要开书单,面对这么多不同的个体,他怎么会知道人家的香蕉高度呢?

    但是你自己可以给自己开书单。说句良心话,眼下这个时代,不阅读的妈妈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

    3. 怎样看阅读鄙视链

    这是一个新词儿辈出的年代哈,生物界存在食物链,工业生产有供应链。相亲有地域鄙视链,收入鄙视链,学历鄙视链。在文化的传播当中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鄙视链。鄙视链一词最早见于南方都市报2012年4月7日深圳杂志“城市周刊”专题,是当今网络社会中反映出的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现象。鄙视像条食物链,是个绕不开的怪圈。在这个怪圈中,每一个人,都在链条的最末端。2017年12月12日下午,《咬文嚼字》评出了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鄙视链”位列其中。

    前几天一个自己觉得挺漂亮的朋友问我:你说外国女孩儿屁股翘,这个值得骄傲吗?我反问她:你觉的人长得好看值得骄傲吗?她说,当然了!这个问题的背后,我看到了一个希望站到鄙视链顶端的一种欲望。

    更有意思的是在文化的传播中,有的鄙视链出现地无厘头,无道理,够野蛮。比如看电影的瞧不起看电视的,看美剧的瞧不起看韩剧的,看韩剧的瞧不起看国产剧的等等。在阅读当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或明或暗的鄙视情绪,举例说明,读相对论的就比读行为经济学的高傲那么一点点,读行为经济学的又觉得读哈佛商业评论的知识来的不够深入,读哈佛商业评论的觉得即便经典文学很好但是也不够实际,读经典文学的可能会说:甄嬛传算什么文学?读甄嬛传的也许会说,新进鸡汤公众号体有什么看头?大公众号的读者又觉得小公众号读者真是太傻了,如果小公众号说的那点道理都不明白,还混什么混?小公众号读者可能会想:你读相对论就说明你很牛吗?爱因斯坦写出来相对论人家牛,你读牛文不等于你是牛人,再说了,拿着相对论你是真的读懂了吗?装装样子的阅读还不如我等小民来的真实,你看,阅读也是有一种隐隐的鄙视链,每个人都在鄙视链的底端。

    我想每头狮子和每一只蚂蚁都没有想过他们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还是底端,对于他们来说生存都是第一要务,作为读者,我们也不用考虑自己是处于阅读鄙视链的哪一个环节,踏踏实实读书便是。

    4.阅读需要一段一段老老实实地阅读吗?

    我们上学的时候基本上每一个学科都是树状的,绪论完了,看看目录就一目了然,多数分层级编写,有很好的系统性。这一类的书如果需要点脑力,最好准备相对整块的时间来阅读,坐下来认真视觉化阅读。

    有的书是几个关联话题的并列,分开章节单独成文也没有问题,适合碎片化阅读。不同章节单独拿出来跟网络公众号文章的长度差不多。如果不是很烧脑,可以使用一些语音转化软件,让机器人小哥哥或者小姐姐帮你阅读,您就可以一边听文章,一边做饭,两个事情都不耽误。

    小步迭代的时代,知识更新率非常高,在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时候,有必要先捋清楚一些知识之间的关系,然后点状阅读,建立自己知识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今天征得了简书大神格列柯南的同意,我把他最新的一篇文章念给大家听,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介绍几个不同门类学科之间的关系的文章,切入点很浅,读着读着您也许会豁然开朗,进而会产生一种冲动,想了解更多,然后顺藤摸瓜摸出来几本适合自己的书。知识边界就这样可以轻松外扩。

    生物与心理学家挖开了经济学的池塘

    对于自己熟悉领域,不同作者写的书,可以先翻阅目录。比如市场营销类的书籍,4P混合理论已经讲了很多年,到现在为止,很多新的市场营销学类地书籍,还会拿出来好几个章节介绍这个。当你看到小标题,跟以前的知识重合的部分就可以跳过,只有最近的发展了的部分选读就可以。比如市场营销学出版了十六个版本了,每个版本都是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修定,增加一些内容。我觉得只看增加部分的就可以了。

    对于一些交叉的内容,要一边阅读一边跟以前的阅读内容产生勾连,然后合并同类项。比如最近我关注到一本书叫做《精要主义》,作者是格雷戈-麦吉沃恩,是一个管理学者,谷歌,苹果,脸书都是他服务的客户。他在关于选择的决定这方面有三个观点,一个是设立标准,然后给你的选项打分,先把重要的决定标准找出来,然后打分, 如果分数值低于百分之九十,就果断放弃。这个做法跟供应链评估管理当中的平衡计分卡的方法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只不过这个设立成了百分之九十, 而平衡计分卡设定的目标更加灵活一些,根据具体情况设定。他的第二个主张是,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宁可不做。这个跟我们前一段时间讲过的怦然心动法断舍离非常像,在选择一个物品的时候,颜色,款式,材质任何一项不让自己满意我们都会放弃。第三种是用最低标准和极端标准来检验决定,这个对我来说是新东西,我得好好读读。总体意思是,当犹豫不决的时候,就写下来三个最低标准和三个极端标准,达不到其中的两个,都可以放弃。

    实际上这本书对我的意义前两条不起作用, 只有第三条是新增内容。一边读书一边梳理,把体会到的内容进行简化,能用一句话总结的不用两句,能用几个关键词总结的就不用句子。时间长了,一种精简过的阅读框架就会搭建起来。

    4. 从阅读的定义来理解新时代的电子书和听书。

    百度是这么说的: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高晓松说百度是屌丝的工具,那么咱们看看专家怎么说的。

    认知心理学家吉布森和利文认为:

    阅读是从文本中提取意义的过程。

    有人说电子书是浅阅读,我觉得是这样的哈,文字的意义不会因为介质的变化而改变,竹简上的文章,宣纸上的文章和手机屏幕上的文章,只要语言是一样的,我不认为他们有什么深浅之分,同样我觉得听觉阅读完全可以实现提取意义的功能。从这个功能上来看,听书没有任何问题。

    5.补充一下,一些短小的文章如果信息点是新的并且有价值的,那就值得关注。比如飞奈公司著名的幻灯片。再比如某些媒体对于一些思想深刻的企业家的采访记录,他们都不是书,但是也不应该归结为浅阅读。平衡计分卡的评估系统就源自于1994年哈佛商评的一篇文章,但是它背后是长达两年的实验和追踪。现在发展成一个相对成熟系统的评估方法,不是偶然。如果读者在94年因为它只是杂志文章,归为浅阅读,恐怕就错过了一个扩大知识边界的机会。现在很多高质量的公众号也经常会好文章,比如36氪等等。

    最后祝您不局限于教科书和育儿书籍,阅读愉快!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到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主妇高参——小步迭代新时期,怎样理解阅读这个事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qn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