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一角 各种规格的草莓春天的菜场,真是太让人太振奋了,当季的各种食材纷纷上市,蚕豆、春笋、茭白、荸荠,螺丝,山上的、水里的各显神通,紧紧密密地挤在菜摊上,还有一片片红晃晃的草莓,惹人喜爱。
作为一个接地气的文艺青年,曾经去过上海好多个大大小小的菜场,足迹遍及长宁、闸北、普陀、闵行、宝山。
最小的菜场当然只能算是菜摊,只卖常见的蔬菜,往往还搭售一些当季的瓜果,亦或者是水果摊顺便搭售些蔬菜,这二者已经很难区分。这样的菜摊,面积不大,就在下班回家的必经之路上,非常方便,家里做饭油锅已热的时候,突然发现缺少点什么,也能抬脚就买到。缺点就是因为流动的量不大,菜不是很新鲜,价格也稍贵。还有一些流动的菜摊,地铁站、公交站附近,菜场外面,大多卖一些自家地里种的菜,种类不多,卖相不算好,胜在价格公道。政府菜篮子工程的车也会开进小区,卖的菜品质又好,价格又便宜。
经常去的一个最小的菜场,它真的是个菜场,还在一栋楼内的二楼,带电梯,楼下有公厕,一楼是做什么的我至今还不太清楚。菜场里只有蔬菜摊两家,其他卖鱼虾、猪肉、豆制品、调味品的各一家,这种情况就导致了绝对的垄断和品类的稀少,价格当然贵,稍微想吃点别的,就得去更远一点的大菜场。不过小菜场卖蔬菜的老板娘,真是漂亮又和气,每次我刚踏出电梯门,就开始招呼我。老板娘人年轻,收拾的很干净,干活又利索,以至于我对另外一家菜摊的老板一点印象都没有,尽管菜摊每半年就要互换一次位置。
习惯了不大不小的菜场之后,第一次到宝山的一个大菜场,我激动地给人打电话,快来这里逛菜场吧,这里光卖猪肉的就有十多家!是的,这个菜场光本部就开了四个门,里面的各个摊位分类细致,且都有好几家。从南面的正门进去,左手是熟食店、右手是水果摊。北门主打水产,海鲜、河鲜、贝类都是各自成摊,分工明确。牛肉、冷冻鸡翅鸡爪也有各自的摊位。西门是活禽,小公鸡、老母鸡、乌骨鸡,鸭子都有。东门是熟食和半成品摊,半成品有炒菜、馄饨、蛋饺、肉皮、鹌鹑蛋等。猪肉摊基本包含了主流品牌和产地,比如金锣、雨润、上海本地、苏北土猪等。围绕着本部的一环,有各种食品店,包子、油条、酱香饼、花生糖、咸鸭蛋、猪头肉、烤鸭、肉夹馍……应有尽有。除了食品店,还有改衣服的、补鞋子的,加工床单被套的、卖锅碗瓢盆的,过日子所需的基本能够满足。二环也很热闹,水果、小家具、小饰品、手机贴膜、五金配件什么的都有。
菜场在一天中的状态也各不相同,大清早的时候,老板们忙着开档补菜,还时不时不忘往菜摊上喷点水,保持绿叶的新鲜。这时候光顾菜场的人,一般年纪较大,早早来菜场,图个新鲜。忙完了一上午,到了中午,老板和老板娘轮流吃饭,午饭过后得闲了,还能小眯一阵,菜场就比较安静,这时候偶尔也有人来买菜,只要叫醒老板就行。到了傍晚,买菜的人又逐渐多了起来,都是为晚饭做准备的。
蔬菜摊老板在没有顾客的时候也不闲着,顺手剥点蚕豆、毛豆,豆类剥好再卖也能卖个好价钱。猪肉摊老板会根据顾客的要求,将肉切片或绞成肉丝,排骨也需剁成一小块一小块。鱼摊老板在顾客选好鱼之后,就要迅速地杀鱼、刮鱼鳞、冲洗装袋。海鲜老板则会在打完称之后,贴心地问你是不是回家马上烧,若不是马上烧,就再给你袋子里装点水养上。活禽老板的店面会相对大一点,需要烧一大锅热水,另备一大桶凉水,称好鸡之后,杀鸡脱毛,剪成小块,也就是几分钟的事情。
快打烊的菜场是见不得的,一天下来,各种烂菜叶都被杂乱地扔到地上,烂西红柿满地滚,清洁工穿着胶鞋,一面扫,一面冲水,地面湿滑,又到处充斥着垃圾,让人根本无处立脚。
这些菜场的日常,基本每天都在上演。
菜场也是有各自气质的。最文艺的菜场大概是紧挨着高校的,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外就有一家菜场,顺着校园院墙外的马路,一路向菜场去,尽管路上的招牌都是美食,心情却依然有点澎湃。我记忆中最温情的菜场,当属宝山国贸菜场,每次和爸妈去那里,都有种说不出的逢年过节赶集似的喜悦。最狼狈的菜场经历,莫过于新村路菜场,有一年台风过境,大雨瓢泼,挤了挤身上T恤的积水,还是一头扎了进去。
诚然,逛菜场并不是什么浪漫的事,柴米油盐,挑挑拣拣,比较来比较去,就算最后满意而归,出菜场的袋子也是很重的。普通如此,简单如此,不过,春光美好,活色生香,何不如逛菜场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