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珐琅瓷,景德镇,唐三彩。。。”
说到瓷器,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各种类似的标签。但再具体点,似乎又说不出什么。或许瓷器就是这么一个东西,要么放在博物馆里面“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要么就是放在家中玻璃橱里面,只要告诉别人这是景德镇买的,就可以获得很多“赞赏”的那种(其实我也是半瓶水呢=.=b)。
而这其中了解宋瓷的人更少,下面这张图可能是最近大家了解最多的宋瓷吧,因为它被故宫弄坏了。
在开始讲宋瓷之前,我们先从唐三彩开始讨论起来。
1. 唐三彩并非瓷器也####
Wiki 上如是说:
闻名天下的唐三彩却不是瓷,只是低温铅陶器温(850℃-950℃)。用含有铜(釉为绿色)、铁(赭黄色)、锰(紫色)、钴(蓝色)、锑(浅黄)等作釉料着色剂,并加入铅、铝作助熔剂。其釉色互相渗化,加上年代久远,部分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新色,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但由于实用性较差,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即冥器和俑。
wiki上有提到两点关于唐三彩的特点,第一个是低温,第二个是实用性差。其实这两点同时也是缺点。
- 低温:因为瓷器一般需要约1280℃–1400℃才能烧制,唐朝的火候也许烧一两个没问题,但是要大规模量产也许就不行了。
- 实用性差: 宋朝的瓷器已经大规模出口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除了产量大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用性好,老百姓不仅能用,而且也需要用。但带来的坏处是,宋瓷不像唐三彩一样很少一起随葬,所以现存世的宋瓷非常的稀少。
2. 火力的提升####
陶和瓷的本质区别在于温度,同样是粘土,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
在宋朝,一个原因是煤炭的使用开始普及,大家都知道煤炭的温度远高于柴木的温度。再加上对窑“空气动力学”上的改进,改变了原来用小火慢慢烧的方法,使得大火力、高温变成了可能。
比如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就采用双乳状窑炉产生高温。它的原理是在烧制时,先点燃主火膛,使主火膛的燃料得到充分燃烧,窑温达到预定的温度。与此同时,副火膛内的木柴受热逐渐炭化,在炭化过程中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这时,打开副火膛的火眼,膛内已经炭化的木柴开始燃烧,然后分别往两个火膛加柴,使窑温达到1300℃左右。
宋代钧窑
3. 实用性增加####
唐三彩作为祭器,很难有实用价值。而宋瓷即使作为鉴赏用的,也是以实用性为前提。这个主要以宋朝扎根生活的艺术氛围为主,和唐朝的那种奔放的氛围相差甚远。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推崇理性美的氛围,这个就说来话长了,以后会有描述的。
比如中国瓷器三大国宝之一的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瓷罐, 就是用于贮酒的
3. 宋瓷的名窑和分类####
宋代有著名的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 其中汝窑成为五大名窑之首。
-
青瓷体系 -- 汝、哥、官、钧窑
至于汝窑为什么会成为五大之首,传说和宋徽宗的喜好有关。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远处天空的天青色,醒后他要求造瓷“雨过天晴云破处”,发誓要让工匠烧制出这样令其着迷的瓷器,最后汝州工匠技高一筹,从此,世上多了一种传世瓷器―――汝窑瓷器,天青色釉也成为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汝瓷代表了宋人的审美,与唐代完全不一样。
他们的特点釉色青而润泽,有玉石般的质感。
北宋汝窑莲花式温碗
这个莲花和莲瓣造型,是佛教之传入宋朝而并盛行之后,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典型的宋朝器皿。
汝窑天青无文椭圆水仙盆 - 白瓷体系 -- 定窑、磁州窑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彭城即宋磁州。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开创了汉族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像磁州窑和景德镇这种民窑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质纯的高岭土呈洁白细腻、松软土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等理化性质。
- 黑瓷体系 -- 建窑
建窑虽然不是五大名窑,但其工艺不逊于他人。窑址在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以小碗居多
。黑瓷的产生和当地土质含铁量较重和烧窑时保温时间较长,所以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有关。其中形成了免毫纹、油滴纹、曜变等黑色结晶釉,颇为珍贵,尤以曜变最美。
- 天目茶碗
在日本这是作为国宝级别的茶碗。
据史料记载,在日本镰仓时代(十二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到我国浙江省天目山佛寺留学的日本僧侣们,曾带回天目山的茶碗,天目这个名称由此得名。宋代曜变天目茶碗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有圆形斑点,二是斑点周围闪耀着蓝色光彩,无比奇特。而其中耀变天目的烧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其釉下一次高温烧成的耀斑,在阳光和一定温度条件下会闪耀出七彩光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