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家都是家人就应该护短,一味迁就。可现在觉得可能是误解,家确实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作为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家人来说,是一个允许有情绪存在的地方。首先我们应该承认这个情绪的存在是合情合理且合法的,只有承认这个情绪的存在,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沟通,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这情绪它本身就应该是存在的。比如小孩子有情绪,很多大人第一反应是“你别闹了”,“你脾气怎么这么大”,其实无论怎样的说辞,它背后都隐藏了一个强烈的价值判断,那就是“不”,你这样的情绪是错的,你不应该发脾气,而直接忽略掉这情绪本身的合法性问题。而有情绪这个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出现,本身就带有这段关系将走向更深的层次的可能。
无论承认与否,我们都曾如此的忽略情绪存在的正当性这个问题。但现在似乎有另一个奇怪的逻辑存在,就是“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还要生气?”或者说“我都生气了,难道不该哄哄我吗?”,这其实是说不管是情绪的施与者还是情绪的承受者,他们自己也在主动或者无意中忽视情绪本身存在的正当性。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们缺乏最根本的个人权利意识,从小就被灌输——“你是姐姐(哥哥),你应该让着妹妹(弟弟)”,“你是家里的老大,难道你不应该为这个家里着想吗?”等等的话语,无一不彰显奉献的词语,却从来不曾说你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感受,你有情绪,你可以爆发,你觉得不开心,可以不承受,所有的责任的承担来自于你个人的决定,而不是被承受。因为所有的教育都曾教会我们忘记自己的存在,连个人本身都不那么重要以后,个人情绪自然不必说。情绪的正当性就在有意无意间被忽略掉了。但一味地以价值判断来说明情绪的问题或者安抚情绪的问题是不会使这情绪真正的消失,这根由也会在后来的生活里不断的出现,又蛰伏,下一次的出现也会带有其他情绪的叠加。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到后来可能就会形成一个情绪的大爆炸或者像高压锅似得高压环境。
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似乎注意到一味地忽略掉或者逃避掉情绪是不利于解决问题,于是有些人开始做出改变,比如有些妈妈在孩子闹别扭以后,也不在总是吼他(她)了,而是给他一个拥抱。其实人们会积压情绪,会发泄情绪,这本身未就不是一个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一个被承认的过程,有些人发脾气也未必是为了得到什么东西,相反可能只是想让你多了解了解他,知道他的心里难过。所以妈妈选择抱抱孩子的这个过程与其说是安抚孩子,不如说是“孩子,我知道你很委屈,你的情绪我看见了”。虽说父母做什么都是对自己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对你好都是真正的对你好,也并不是所有的对你好都能使你变好。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的可能就是尊重与承认。尊重你个人,承认你个人的价值。
所以家是温暖的港湾,也是伤人的炼狱,是所有人际关系中亲密关系的形式。是最温馨有爱,也是人际关系中问题最多的地方。我们将永远在里面生活,也是我们未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开始,甚至影响到结束。家,确实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是一个教会我们讲理与爱的场所,是赋予我们生命,与我们生命存在最初被承认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