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德不德

作者: 深谷留风 | 来源:发表于2022-10-04 14:36 被阅读0次

【漫读资治通鉴】第1篇


三家分晋,历来被视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因为从这件事开始,周礼、秩序、尊卑、道义,已被弱肉强食取代。强者为王,弱者灭亡。

但事实上,所谓礼,是不是也是强者制定的规则呢?为了明确尊卑高下,为了维持社会阶层稳定,为了巩固已成为强者的自身地位。周朝几百年天下几乎都靠这些来维持。

但世上真的没有永恒的东西,即便周礼已经深入人心几百年。

人性也是千年不变。

三家之所以分晋,可以说是晋国领导人无德,也可以说是三家势力强大。二者同时存在,事态必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晋国领导人叫智伯,在被选为继承人之前,有人说他什么都好,除了没有仁义。

这很有可能是司马光为了论证道德与才能孰轻孰重而构建出来的。后面齐国大臣田和取代姜子牙的子孙成为新的齐国之王则没有相关的论述,不知为何。

司马光想说,智伯德不配位,有才无德,是领导人之大忌。

领导人要以德服人,要亲贤臣,远小人。

但是智伯身边的确实都是贤臣,给的意见也都很中肯,问题是智伯不听。非但不听、不警觉,还自鸣得意,以为别人都怕他。

所以我想,所谓德,是否是做人的底线呢?

智伯为什么讨人厌?他请人家吃饭,却自视高人一等,取笑侮辱别人;他觉得他想要什么别人都应该给他,于是向他的家臣们无理由索要土地;不给就用水灌人家城池。

感觉这个人是一个被宠坏的傲娇子。他可能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人人都应该敬仰他、畏惧他、奉承他,岂不知人心不能用来试探,更不能用来践踏。

不管你处于什么地位,至少都应该尊重别人。虽然那个时候,没有这种必要。因为地位阶级早就划分好了。

但是,那时候笼络人心的方法却是“礼贤下士”,你高高在上,但却谦卑有礼,就能俘获人心。人,要什么?不过要一个尊重。

而且,他有个谋臣曾说(大意):不要惹恼那些小人物,就算是蚂蚁黄蜂,急起来也会伤害人类的。

这倒是个真理。俗语云:兔子急了还要咬人呢。你不仁,我自然可以不义。

不义的前提是不仁,不仁的前提是没有底线的作。结果不义有了正义的借口,不仁的失去了与生俱来的庇护。

欲让其亡,必令其狂。

骄傲狂躁,目无下尘,逼人太甚,都是自寻死路。

所以弑兄夺权的李世民会总结说:民为水,君为舟,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你说李世民是有德还是无德?

德,可得,非常德也。

相关文章

  • 三家分晋,德不德

    【漫读资治通鉴】第1篇 三家分晋,历来被视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因为从这件事开始,周礼、秩序、尊卑、道义,已被弱肉强...

  • 智伯.史塔克与赵斯特梅的雨季

    《资治通鉴》开篇,作者在记述三家分晋时,捎带论证了“德”与“才”的关系。智伯(智瑶)作为德不堪才的反例,成为国之乱...

  • 《资治通鉴》:识人、用人之法

    《资治通鉴》的开篇讲了“三家分晋”。 司马光认为:智伯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才胜于德,有才无德。 历史中对有才、有...

  • 【Reading248】资治通鉴-司马光

    ——论一个皇帝的自我修养。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

  • 三家分晋

    今天听了《三家分晋》的故事,有点感触。 三家分晋,讲的是春秋末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

  • 三家分晋的终局:势力最大却被终极反杀,从四家分晋到三家分晋

    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的典故想必多为世人熟知了。但是三家分晋之前很多年,有一场惊天动地的战斗,这场战斗奠定了三家分晋...

  • 资治通鉴精解(二)——才与德

    ​在三家分晋这件事情上,司马光还谈到了根据才与德对人的划分。他认为智伯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智瑶的才能胜过了他的德行,...

  • 孝惠章皇后二十二

    德妃的册封礼自是十分郑重,六宫同贺德妃晋位之喜。 淑妃更是愤恨不已,贵妃晋封之礼自然盛大尊荣,德妃也有,偏生她,没...

  • 两个儿子,两种历史——读史札记(四):三家分晋(下)

    上期“穷不过三代,韩魏赵如何发家——读史札记(三):三家分晋(上)”,我们介绍了为什么会出现三家分晋,即三家是怎么...

  • 陪伴营|先秦印象·学习笔记0918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简单点就是赵、魏、韩三家将晋国瓜分了,历史自此由春秋进入战国,开始赵、魏、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家分晋,德不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de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