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精读
《生命之书》365日静心冥想:六月7~21日.觉知的是与不是

《生命之书》365日静心冥想:六月7~21日.觉知的是与不是

作者: 新的遇见 | 来源:发表于2020-01-30 07:46 被阅读0次

    小结:丹思心舞

    原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胡因梦

    说明:此书根据主题将克里希那穆提的演讲片断选取汇编,原书有很多反复陈述之处。小结将同一主题好几节的意思作了概括和简单诠释、点评、延伸。前8期在小号新的遇见发布,现收归到丹思心舞的《读书观影》文集,并从第9期起由丹思心舞发布。

    今天读的几段主要说什么是真正的觉知,如何觉知。选编排列感觉有些凌乱,加上一些定义跟通常理解的不同,加大了理解的难度。比如,对照之前的说法,在“专注”这个点上,就有些字面上的矛盾之处,我试图根据我的理解厘清一下克氏的意思。我借用克氏这几段里出现的概念,从“觉知”是什么、不是什么两面来理解。

    觉知是——

    觉知是聆听的艺术,解脱的艺术

    聆听是如实的洞察事实,解脱是面对事实、毫不费力地自然达成的,摆脱了所有野心制造出的冲突和残忍。

    “若是真的在聆听——没有任何评估、反应或论断 ——那么事实一定会创造出一股能量, 凭着这股能量我们就能摧毁和扫除会制造冲突的那份野心。”——<六月七日 聆听的艺术就是解脱的艺术>

    觉知是没有抗拒的、不费力的,不带任何动机、冲动或掌控性的

    “如果你的内在有空间,那空间里一定有寂静——从寂静里会产生别的东西,然后才有能力聆听,有能力在不抗拒的情况下去觉知。因此心中有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心如果不塞满东西,就能听见附近的狗吠声、火车经过远处的那座桥所发出的声响,同时也能觉知到眼前那个人话语中的真意。这样的心是活泼而非僵死的。”——<六月八日 没有抗拒的觉知>

    “有没有一种觉知是不融入于任何东西的?有没有一种觉知是不专注在任何目标上的?有没有一种觉知是不带着任何动机、冲动或掌控性的?心有没有可能在没有结论的情况下去觉知?当然有可能,而且这才是真正的觉知,其他的都是耽溺或头脑的把戏罢了。若是能拿出所有的注意力而不专注在任何事物上,也没有任何结论,就会发现真正的冥想是什么。这样的觉知没有界线、挣扎或需求,而且是毫不费力的。因此真正的冥想就是让心从所有的修行体系里解放出来,它不刻意专注,也不融入于任何东西,只是觉知着一切。”——<六月九日 不费力的觉知>

    觉知是无排他性的、无限的、完整的:

    无排他性是没有目标的、不拣择的,是 “不凡的不满足”:

    “不满足也可以是没有任何动机的,它不是因为遭到挫败而产生的不满足;他不想借助任何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己,也不想达成任何目的......这不凡的不满足是很重要的东西,缺少了它,其他任何形式的不满足都会变成追求满足的方式。”——<六月十日 无排他性的觉知>

    觉知是无限的:

    “处在觉知的状态里,心智是永远在学习的,但又没有一个自我在那里把知识累积成经验。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总是会利用知识来膨胀自己。自我膨胀的活动往往会带来矛盾和反社会的心理。”——<六月十一日 觉知是无限的>

    觉知是完整的:

    “为了完整地了解某件事,你必须彻底地觉知它,但是你很快会发现这是极难办到的......譬如你看到一棵树或一只鸟,就不能说‘这是一只橡树’或‘那是一只鹦鹉’,然后就走开了。命名的那一刻你已经停止觉知,但如果能彻底觉察眼前的事物,就会发现自己有了截然不同的转变。那种全然的觉知便是良善。”——<六月十二日 觉知是完整的>

    “如果看不到自己的心是如何运作的——看见它的整体活动——就等于没有在觉知。”“若是能彻底观察心念的活动,就会看到里面的谴责、赞同、否定、挣扎、绝望、希望、挫折以及它的徒劳无益。觉知能涵盖一切,而不是只有局部,因此你能不能像看到一整幅画一样,洞察到你所有的信念活动?”——<六月十七日 看见整体>

    觉知是包容、自由的:

    “若想让思想、感觉完全呈现出来,你必须有觉知,而不是去集中注意力。我指的是任由某个思想或感觉自由地呈现出来。凡是能充分呈现出来的东西一定有自由,而自由便是一种光明,它是不受限制的。你无法论断自由,你不能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这是应该的,那是不应该的。’深入地觉知思想的活动就会发现,思想一旦彻底揭露出来,自然会止息下来。”——<六月十九日 让念头充分显现出来>

    觉知是被动的:

    这个“被动”在字面上似乎跟前面的“自由”有矛盾,但实际上它不是“被迫”的意思,仍然还是指不带“主动的”目的预设和倾向性,是顺应觉知对象的呈现而保持敏感,是消极无为但是真正能消解问题、具有创造力的。

    “觉知中没有任何变成的活动,也没有刻意达成的目标;其中只有默观而没有拣择或批判,然后你就会有所了悟和理解。在思想和情感揭露出来的过程里,如果能既不迎也不拒,你的觉知就会扩张,这时底层的问题自然会浮现出来。这份觉知能揭露那无法想象也无法言喻的空寂。这份扩张的知觉和富有创造性的空寂是在当下整体示现出来的,所以不需要任何进阶过程。那么消极无为的觉知就会出现。在消极无为的觉知中,问题自然会被了解和消解掉。”——<六月二十日 被动的觉知>

    觉知是彻底而缓慢的:

    “觉知是彻底了解某个问题”,包括对所有思想和感觉的觉知。要做到彻底,前提仍然是不加选择,否则就会被既有的偏见所遮蔽,无法深入、全面地去看见真相。另外,放慢速度,才能“看见和了解每一个念头和感觉”。

    “每一个念头和感觉都可以被觉知反映出来,透彻地得到理解,但若是有谴责、接纳、论断或认同的反应,这份理解就被障蔽住了。痛苦和哀伤能够创造出高度的好奇心,并且能带来强烈的觉知,进而促成深度的理解。”——<六月二十一日 彻底了解某个问题>

    “思想和感觉只有在心放缓速度的情况下才能被研究清楚。心一旦觉醒,觉知的速度就会加快,那么心就会变得非常稳定。......我们的困难就在于如何让心念活动减缓下来,以便看见和了解每一个念头和感觉。凡是被彻底了解的东西就不会再延续下去了。”——<六月二十一日 彻底了解某个问题>

    上面这段既出现了要“减缓”速度,又出现了当心觉醒时,觉知的速度加快、心变得“非常稳定”,看起来矛盾,实际上是指觉知的过程和结果,过程需要放缓速度,以便“看清每个念头和感觉”;结果是“彻底了解”,之后就是止息障碍力,心变得能够快速而又稳定地运转。

    觉知不是——

    觉知不是专注

    这个说法好像让人费解,前面不是说过,觉知需要全然地投入吗,为什么“不是专注”呢?仔细领会,这里的专注是指念头的关注和执着,是指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立场上,“有拣择的”投入注意力,带着对结果的欲求,而不是指将能量全然投入“觉知”这个过程本身。这里反对专注,不是反对其在投入程度上的倾注和聚焦,而是反对其在投入方向上的选择和“窄化”。

    “在心的锻炼上,我们应该强调的是觉知而非专注。专注是把心窄化到一点的过程,而觉知是没有任何疆界的。在专注的过程中,心一直受到制约。”——<六月十一日 觉知是无限的>

    觉知不是靠压制、恐惧和锻炼达成

    “恐惧的消除便是觉知的开始”,前面也读到过大意是“觉知才能止息恐惧”,这里可能会让人陷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哲学争议当中,按照克氏的说法,一旦陷入哲学思辨,也就不再是在觉知,闭上眼睛体会一下,觉知、空寂和恐惧的消失果然是同时发生的:不去达到“觉知”的状态,就无法体验到恐惧的消失;用制造恐惧的方式去逼迫进入专注的“觉知”状态却只能是适得其反。

    “觉知的状态如何出现?你不能借由说服、比较、奖惩来培养它,因为这些状态里都有压制的成分。恐惧的消除便是觉知的开始。”——<六月十三日 恐惧的消除便是觉知的开始>

    “如果你去锻炼觉知,把这件事变成一种习惯,它就会演变成一种乏味和痛苦的事。觉知是无法锻炼的,凡是能锻炼出来的,都不是觉知,因为锻炼暗示着制造出来一种习性,而且必须用到意志力。凡涉及刻意就是一种扭曲。”——<六月十八日 觉知是无法锻炼的>

    觉知不是靠有目的地培养达成

    “你很想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某种境界,一种不再受干扰、永远有快乐或至乐的状态,对不对?可是我早先曾经说过,你什么境界也达不成,你只能不断地学习——这便是生命的美。如果达成了某种境界,就到此为止了......但学习如果变成了知识的累积,你就会感到痛苦。一个能够彻底聆听的心是不会去追寻成果的,因为它 的真相不断地被自己揭露,就像河水永远在流动着。这样的心没有任何的忸怩和不自然,它不会助长自我的活动,也不会寻求某种成果。”——<六月十四日 没有目的>

    觉知不是靠记忆形成的认知和反省过去达成

    这点就是克氏一直强调的觉知的本质阻碍在于基于记忆形成的思想、认知、评判、情绪等等,而不是面对当下观察到的真相。关于这点的理解和存疑,我在第21期《局限与解脱》中有陈述。

    “因此观察事实就是在觉知。觉知之中是没有拣择、论断或好恶的。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不论是传统或职业上的要求,都不允许我们以空无的心去面对现实。我们必须觉察这些历史背景所带来的制约......如果你把兴趣放在理解事实上面,自然会发现这些历史背景障蔽了眼前的事实。”——<六月十五日 认知不是觉知>

    “觉知只能在当下进行。透过觉知你会发现过去的一切正在操控当下的念头,接着你又会修正这些念头,让它们延续到未来。但觉知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它不会造成界分......如果我真的在觉知,便能洞察问题背后的驱力是什么,(是什么历史的原因促成了我当下的感觉,这里举了“我信不信上帝”的例子,怎样洞察祖先传承带给自己的概念。原文从略)......如果我真的在觉知,就会洞察到这整个活动的真相,以及它对过去和未来的影响。”——<六月十六日 反省是不完整的>

    上一段文字提到“觉知只能在当下进行”,但又说到当下的觉知应该洞察到从过去到现在的整个过程,甚至还有对未来的影响,那么这个过程都是当下的闪念形成的吗?难道没有一点思维上的推断?至少也包含了对过去的回闪呀!我在上次的存疑中已经提出“记忆难道真的完全毫无意义吗?”,

    还有“觉知是完整的”似乎可以理解,“反省是不完整的”,又是为何?感觉这里是在贴标签、故意制造反面啊,这不正是克氏自己反对的做法吗?这里又添一个存疑的记号吧。

    作者:丹思心舞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12bdfaaf8c05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之书》365日静心冥想:六月7~21日.觉知的是与不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fi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