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识记、图文对照识记、根据字形猜测认读等多样化的方法,认识12个生字。认识“”3个新偏旁。会写“ ”5个生字。
2.采用边玩边说、结合图画猜想、表演等方法,探究小动物的心理,正确朗读课文。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认真倾听,学习同桌合作,逐步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12个生字。认识个新偏旁。会写“、”5个生字。
(三)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偏旁卡片。
2.配套教学用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板块一:游戏导入,渗透识字方法
活动设计:师生玩游戏
第一关:“学一学”
根据老师的语言提示,学生模拟出声音。小鸡、小青蛙、老师的笑声……
第二关:“猜一猜”
这三种声音都可以用汉字表示。老师这里有三组汉字(哈哈哈、呱呱呱、叽叽叽),猜一猜哪一组汉字是谁的叫声、为什么。
第三关:猜“咕咚”怎么读
“咕咚”怎么读?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小结:
(二)板块二:初读感知,多形式认读生字
1.理解课题,学习生字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叫《咕咚》,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这个故事里是这么写“咕咚”这个声音的(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 “一个木瓜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师范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咕咚”声是怎么回事?
学习“掉”字(提手旁说明这个字和手有关)
学习“熟”字(四点底表示和火有关)
在这里,“熟”表示什么意思?(不是把木瓜放到火上烧,烧到可以吃了,而是指木瓜一直在树上长,长成熟了,可以吃了。)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建议:“你可以这么读——看看图,读故事。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也可以猜着读。争取把故事读正确,读流畅。”
师生合作读,师读第1自然段,请一生朗读第2自然段,读完询问是用什么办法猜出“吓”字的?再请学生读第3、4自然段。
学习“鹿”字,渗透学习方法:从以前的阅读中认识生字;把识字和看图结合起来,图文结合,猜字的读音。
学习难读的词语“逃命”,师强调正确读音。
请生读第5段,齐读最后。
(三)板块三:紧扣“跑”字,表演探究心理
故事讲完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会提问的小朋友才是真正会学习的小朋友。
提示:老师这里有两幅图,可以帮助大家来思考提问。(出示课文插图一“木瓜掉进湖里”图和“大伙儿一个跟着一个跑”图)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1:为什么大伙儿都听小兔子的,跑起来了?
板书“跑”。
预设2:为什么大家都不思考,而是直接跟小兔子跑?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子为什么要跑?
板书“吓”,板贴“拔腿就跑”。因为小兔子被咕咚声吓了一跳,所以她要跑。
师:那小猴子为什么要跑呢?读读第3自然段。
关注词语“一听”,说明小猴子当时根本没有思考,想都没想,是“跟着跑”。
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一个演小兔,一个演小猴,一个演咕咚。
狐狸呀,山羊呀,小鹿呀,他们是怎么跑的?(板贴三个小动物在一起跑的图片)自己先读一读课文。板书“一个跟着一个跑”
四人小组表演,上台展示。
(四)板块四:盘点生字,观察学写汉字
1.根据故事的前半部分,老师编了一首儿歌。
“木瓜熟了 掉进湖里,咕咚一声,吓得大家,拼命跑呀,拼——命——跑!”
2.学写生字“吓、怕”
PPT 出示田字格里的“吓、怕”,
提示:①观察
这两个字都是什么结构?
今天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特点都是——左窄右宽。加上虚线,你们就明白了——生答:都是左边写得小,右边写得大。
仔细看看这两个字,重点笔画是哪一笔?
②示范
师范写“吓”,生观察后练写“吓”字。
师边写边讲解:“怕,左边竖心旁,一竖要拉长。右边是个白,起笔要对牢。”,生观察后练习。
③展示点评
强调突出重点笔画,左窄右宽。师生再写一个,要求学生把不足的地方改正了再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