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鹰愁涧收了“意马”小白龙之后,师徒们第一次打交道的,是观音禅院一众心怀恶念的僧人。悟空他们到来之前,他们做过什么坏事没有,已经不可考了,但从他们这次某取袈裟的过程及方法来看,可以说是心眼恶毒,手段残忍,说他们以前没有做过恶事,让人极其信不过。可能只是他们从来没有遇到悟空这样的对手吧。
如何把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悟空的两个师傅(菩提祖师及唐僧)已经说过了,只需要两步:第一步“求”,第二步“害”。
那老僧一开始就想要霸占袈裟,而这袈裟显见“求”是求不来的,唐僧师徒不可能给他。那就只有实行第二步 “害”了。但是那老僧年纪大了,谋财害命靠自己肯定做不来,需靠徒孙们来施行,但又不便明目张胆地问徒孙们肯不肯配合,更不能直接命令徒孙们杀人放火,万一有人还有基本的是非观、正义感,不肯配合,有损“师道尊严”不说,或者闹将起来,闹穿包了,那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所以那老僧先把袈裟骗到手里,然后与徒孙们打哑谜,一步一步引导徒孙们进入想法子“害命”的环节。
徒孙们一开始倒也没恶毒到要谋财害命,只是想着如何满足“师公”的欲望。但是“师公”的欲望可不简单:从“仔细‘看’一夜”到“‘穿’得一日儿,死也眼闭”,再到穿年载也不够,要“留得长远”——看、穿、留步步升级。
徒孙们虽然看破了师公的意图,一开始还在尽量劝慰、应付,不想说破。但有二僧的恶念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为迎合师公,二僧给出了“杀人、放火”的计策,师公“满心欢喜”,终于有人出头说出了他的心思:害命以谋财。
院中“二百余众”,无一有异议,“无不欢喜”。可见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观音禅院那老院主是“恶之种”,他的徒子徒孙个个都是“恶之花”,真个是“兵坏坏一个,将坏坏一窝”。
全院僧众除那两个出谋划策的僧人外,其余都没有给他们名字。就连那老院僧,穿作打扮,面貌神态都描写得清楚分明,但是没有名字,活着叫“老僧”,死了叫“老死鬼”,大约这样邪恶的僧人,不配有名字;院中其他僧人纯属乌合之众,大约不用有名字;唯独那两个有正式的名字:广智、广谋。广智出谋杀人,广谋出策放火。
杀人放火偏偏叫做“广智广谋”,是真讽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