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北京和上海的广阔世界(1918~1921)
在毛泽东26岁生日前不久,他第一次离开了家乡湖南。
他和他的另外两个同学自称“三豪杰”,其中一个是萧瑜,另一个是蔡和森(他来自毛泽东娘家那个县,是个激进的青年)。
1918年,杨昌济(在上一章3.2中有详细提到,但那章正在更新,很快就好了,敬请谅解)来到北京大学任教,他给“三豪杰”写信,谈到为什么到西方勤工俭学能帮到中国,新民学会(毛泽东、萧瑜等人创建的进步团体)集体讨论了这封信,于是蔡和森就赴法国勤工俭学计划北上来到北京,后来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另外20人在1918年秋也去了北京,途中先是步行,然后又坐船,最后坐火车再到的北京。到北京后,杨昌济教授为了帮毛泽东找工作,就给北大图书馆馆长写了个便条:有没有一个差事给一位参加勤工俭学的穷学生?
在阅读《新青年》的过程中,毛泽东最敬仰的两位作者,其中一个就是李大钊教授,原来他就是北大图书馆的馆长。毛泽东曾说:“他们一时成为我的楷模。”
之后,毛泽东成功得到了一个在期刊室的工作,月薪只有8元。这份工作很卑微,整理书架、打扫房间、登记借阅者姓名.....这对一个拥有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毕业证、一个已经26岁的人来讲,这甚至都不算是一份工作。
毛泽东可以到课堂旁听,但不能发言。一天,他贸然的向胡适(在当时,他是一个出名的激进分子,后来成为了一个自由主义者)提了一个问题,当他发现毛泽东不是一个正式在册的北大学生时,这位激进的教授便拒绝与毛泽东对话。
但毛泽东不罢休,他急切的加入了新闻研究会和哲学研究会。于是,他又结交了许多新人物,但他们当中每一个成为毛泽东的亲密好友,其中就有张国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