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土疆域分三个区域,分别为经济(人口)核心区,统治(军事)核心区以及对外缓冲区。其中缓冲区又分为战略独占区,战略交流区以及战略分享区(附庸国及小国区域)。
具体来说:
以泰山为中心的平原海湾区为人口(经济)核心区。济南、徐州、青岛为中心的三角(青岛的作用在未来理应加重)。大别、太行、朝鲜半岛山脊为该区三边。此区目前缺一半岛。
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军事(统治)核心区,该区北部为西安为中心的盆地群,西部为巴蜀平原,东部为长江中游平原群,南部为交州平原群。该区中心地带的三角大约为重庆,贵阳,怀化(重庆因地处长江上游而成为三者之重。其新近成为直辖市的原因耐人寻味)。此区古交州缺角。
建国后,发生的两次大规模战争,就发生在以上两区的缺角处。
此两区加一起基本囊括了古代中国的主体疆域。两者大体以太行山及其延长线为界分成东
(东北)西(西南)两部分。因此,人口区可称为广义的山东(也可视为广义中原),军事区则可称为广义的山西。
还有一点,这两大区域基本囊括古典中国(京杭大运河通航之前)的主体疆域。例外之处就在朝鲜半岛,这个半岛,历史上的中国政权都不曾有效统治,其原因就是我们的祖先们一直不太重视航海。而这很可能也是红河三角洲(如今的越南北部)后来成功独立的原因。
至于为何如今的京城却不在本文定义的统治(军事)区,那又是另外的话题,涉及近千年为何衰落,乃至具体的内部统御关系,不便在本文展开。
此两区之外为缓冲区,分三种:
其一、独占区三:西藏、南海、东北(广义东北包含内蒙古)。其中东北缺了中北部出海口。之所以东北不完整,因为东北其实有成为次军事(统治)中心的禀赋。正因为这种禀赋,当上述山西地区不能有效整合以统治山东的时候。东北地区就会产生足以统治山东(中原)的势力。历史上辽、金、清三朝皆出于此。这种情况下,北京就成了山西、山东、东北三大区域都可以接受的都城。因为东北本身即使加上外围的蒙古以及日本都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整体,人口禀赋以及山河地理都略显不足。
其二、战略交流区(最佳海陆军事出口)二:陆路新疆(加上甘肃河西走廊),海路台湾(加上福建沿海)。我国海岸线貌似漫长,但能直入大洋(深海)而无法封锁的港口,只有宝岛南北端(宝岛在手的情况下,海峡不可能出现敌舰,所以宝岛其实可视为大陆一体)。宝岛可谓名副其实的宝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藏独、台独、疆独、外东北至今缺失、南海仲裁。以上种种说明每个都是必争之地,都在经历的外敌各种攻击。
其三、战略分享区,分两种:
1、附庸(同盟)国二:蒙古及日本。两者在鄂霍次克海方向都还需要扩张,形成与俄国三分鄂霍次克海的态势。这样中俄与中美就存在战略缓冲地。
与此同时,调整优化我国与日蒙两国的疆界,与蒙古尽量以山为界,只留少量界区以河为界,方便通商。日本方面,至少取得琉球群岛的南部,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海权。
最佳情况是将日本也同化了。
2、小国区域三:中亚、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独占区三极(帕米尔高原,黑龙江出海口、南沙南端)所形成的圆形区域中,除了以上地区,还有三大区域:北方隔蒙古是俄国,西南方隔喜马拉雅是印度,东南方是大洋,当前形势下,即使日本改投中国,美国一样能找到其他代理人(比如菲律宾)。所以大洋代表的其实就是美国。因此,我国其实在稍大的角度下看就是强国环伺的。
以上疆域基于山脉(龙脉)走向,气候、以及人口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形成。其实实际疆界与以上因素的关联并不是太大(以下其实属于夹带的私货,与本题没有直接关系,但私以为两者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实际疆界的形成,最核心的因素就是敌我力量对比。关于敌人,古代的四夷观念放在现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主要陆地范围(北纬10度以北,东南亚诸岛因为接壤原因也可以加入 ,但实际没多少影响)内其实也大体符合,只是首先要稍微改一下欧亚分界线才更好的述说。精细些大概如下图黑线,简单粗暴些如下图黄线,白海南角-中俄罗斯高地-黑海(亚速海)-扎格罗斯山脉-亚丁湾东角:
两者间的区别,主要是亚速海东部陆地的归属,简单粗暴的看法,亚速海是内海中的内海,可将其看成内陆湖。
重新划分的原因是,新州界的西方可视为亚洲大陆向西的大半岛。如此:
界线东方主体就是大陆系国家(俄国虽然一直向西拓展出海口,但其向西要到达深海距离实在太远。而北向海港大体是封冻的时间长,有等于没有):界线西方就是西方文化圈,这样不会出现之前州界下,两河文明是亚洲的,但却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源头。
西方可笼统的看做基督教文化(事实上,基督与伊斯兰都源于犹太教,只是基督势力发展最盛)。三教圣地耶路撒冷位于地中海东岸,向南就是通向非洲的狭窄陆桥。这是个特殊的地方是地中海南北大陆的交汇点。而犹太教先知摩西也是先出埃及:《摩西五经》(又称《旧约》)之一就是《出埃及记》。所以将两河流域特别是阿拉伯半岛划到亚洲是很不合理的事情。而之所以犹太教之后又分化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估计与环地中海(广义地中海应包括黑海和红海)地形有关。
广义地中海地带可大致分成三部分(苏伊士地峡与土耳其海峡为分界)。三者的主体分别是两河流域,多瑙河流域以及尼罗河流域。只是因为叙利亚沙漠的阻隔,陆路通往尼罗河流域必须经过狭窄的耶路撒冷地区。而由于气候原因,尼罗河附近并没有条件形成强大的游牧民族,所以尼罗河流域自身能产生的只会是农业王朝,一旦外部游牧势力突破狭窄的苏伊士地峡,基本上只有被虐的份。
三个流域中,尼罗河流域的条件最好,两河流域次之,多瑙河几乎可以忽略,三者的区别差不多就是埃及,伊拉克以及罗马尼亚三者国土面积的区别。
最早的大帝国是诞生于两河流域下游边缘的波斯帝国:
很明显的,连接尼罗河流域最狭窄处就是耶路撒冷地区。
其后是逆推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帝国,其诞生地马其顿就是多瑙河下游的高低,逆推波斯的第一步就是占领尼罗河下游的色雷斯地区:
上图所示加沙地带距离耶路撒冷大约五六十公里:
所以实际上,加沙地带才是替代苏伊士地峡的你罗达流域对外的实际门户。而东西两端进入两河流域的游牧大帝国,都能顺势占领尼罗河下游。所以耶路撒冷地区在更多的时间里是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的汇聚点,碰撞出点思维火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主流看法认为,犹太创始者摩西所属种族最初居住地是两河流域最南端的乌尔:
上图显示,乌尔往南不远就出了两河流域,以阿拉伯半岛的地形,大概就是沙漠地带了,所以乌尔及东南的两河流域地区,更多的估计依靠波斯湾生存。也就是说希伯来的乌尔先人就有航海属性。
一般认为,曾经统治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经历乌尔第三王朝后,在公元前20世纪末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此后一百年,是以各支闪族人为主的统治权争夺战。最后根据地为乌尔北部巴比伦的阿摩利人在公元前大约1894年取得最终胜利并建立巴比伦古国。乌尔是曾经的苏美尔人首都,那么公元前大约1900年从乌尔出发移居迦南(耶路撒冷地区)的希伯来人很可能就是这场战争失败者,而且很可能是苏美尔文明的主要继承者。
之后,两河流域进入巴比伦时代,直到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595)。期间估计还有不少的部落被强大的巴比伦打败而逃亡到迦南,导致某个时间点因为气候原因导致迦南饥荒,希伯来人只有继续向西,进入埃及成为附庸(后来被贬为奴)。直到巴比伦帝国灭亡后,迦南地的人大部分又进入两河流域。据载,摩西出生时间为公元前1527,到摩西有能力领导犹太人(希伯来人)返回迦南,肯定是进入公元前15世纪,也就是巴比伦灭亡百年之后了。就算是迦南地已经有点人去楼空,但犹太人返回迦南的过程也很艰难。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犹太教被创立。
由此可见,犹太教可说是融合了两河流域以及埃及流域文化形成的。之所以是内敛的一神教,估计因为亦渔亦农。因为在埃及的时间更长,所以犹太教该算是埃及流域文化为主。因为内敛是农业文明的基本特征,也很好的符合流亡者(隐居者)的心态。
基于相同的地理原因,多瑙河流域(包括附近的北地中海半岛)的势力,要在陆路与尼罗河流域发生交流,也必须经过耶路撒冷地区。因此,耶路撒冷地区也是多瑙河流域文化和尼罗河流域文化的交汇点。
上图显示,罗马帝国到凯撒时代(截至公元前44年),国土主体还是环地中海的各个半岛(类半岛)。到之后的奥古斯都时代(截至公元14年),帝国的势力才向挺进内陆。
耶稣生活的年代正是罗马帝国挺进内陆的时代。罗马帝国的核心文化是北地中海半岛文化,属于海洋类文化。为何适应罗马的统治,犹太教分裂出一个异端(耶稣),融合了更多的海洋文化因素后,内敛的犹太教变成一个博爱开放的一神教(也就是后来的基督教)。基督教最后发扬光大的地方,主要也是地中海以北。因此,基督教虽然创立在耶路撒冷,但主体内核其实归类于北地中海的半岛文化(希腊文化)。后来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国都就是希腊文化所在大巴尔干半岛的东部。
392年,狄奥多西在位时期,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实行永久分治。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西罗马很快被灭(从文化上说,基督教该是欧洲无法统一的根源):
之后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曾试图恢复罗马的辉煌,可惜最大的疆域也就是恢复了西罗马环地中海的小半岛:
从东罗马的起始疆域看,其主体是国都两边的两个半岛。从上图可看出,拜占庭帝国并没有向东扩张,因为此时两河流域的统治者是萨珊(波斯系)王朝。由于两者常年征战,因而埃及地区其实算是半独立(意味着混乱),这导致东西交流的通道——原先的波斯湾-红海-尼罗河的商路无法通行。商人们改走更为安全的,通过阿拉伯半岛的陆路。地处商路中段,东到波斯湾,西至红海,北往叙利亚,南通也门的交通枢纽,商业城市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创立地)因此而变得繁荣起来。
而广义的两河流域(东地中海地区),其实应包括两个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西部)以及阿拉伯半岛。既然罗马帝国可以立足半岛建立帝国,那阿拉伯半岛在加成了两大洲的商路收益后,为何不可以建立帝国。于是罗马分裂百余年后,阿拉伯的圣者默罕默德横空出世。
默罕默德糅合了犹太教、基督教以及本地的游牧思想(或称大两河流域思想。因为从巴比伦王朝开始,两河流域基本游牧化,原因是纯农业区体量过小而且夹在周边三大高原中,单纯的农业文明无法在两河流域生存)创立的伊斯兰教。由于游牧属性,所以伊斯兰教的攻击性很强。
“伊斯兰”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因此伊斯兰教宣扬的就是“征服”和“顺从”。之所以游牧思想能与基督教思想糅合,因为阿拉伯半岛面向大洋,商路带来了大洋思想。与基督教诞生地地中海沿岸同属海洋系,只是大洋有时候是狂暴的,与阿拉伯半岛的恶劣自然条件所生产的狂暴感觉如出一辙,因此顺从思想自然而生。同时因为生存艰难,对外攻击属性也同时生成。我们来看看伊斯兰教的世界分布:
上图显示,伊斯兰教的主体分布区中低纬度的沙漠(及高原)地区,此外就是中纬度的游牧地区(中亚),以及低纬度的海岛地区(东南亚群岛)。
以上为伊朗高原以西,黑海(里海)以南的西亚为何要划分到欧洲的原因。至于西俄罗斯(乌拉尔山以西)其实很晚才被欧洲接纳。更早的时候,欧洲的东界其实与本文所提的北州界很接近,那时候是黑海-亚速海(亚述海)-顿河一线。从这个州界看,原来的欧洲,更多的是文化概念上的,也就是基督教世界。这也是为何俄罗斯被欧洲接纳后,欧洲州界向东扩张到乌拉尔山的原因。
其实从纯地理的角度,欧亚非三块大陆原来并不相连。西亚除了阿富汗跟土库曼外都属非洲大陆,而乌拉尔山以西的大片地方估计是浅海区。然后先是非洲大陆猛烈碰撞欧洲大陆,在地壳薄弱处,非洲版块北缘俯冲到了欧洲版块下方(类似印度次大陆冲击造成西藏高原),具体是爱琴海以西的地中海:
阿尔卑斯山一线以南大概都因此不同程度被抬升及南北向褶皱。这应该也是欧洲的高峰基本都在东西向山脉的原因。
爱琴海以东,原本就是非洲的高地,于是在两块陆地的碰撞处形成了大高加索山脉,以及厄尔布尔士山脉。但碰撞力量并没得到完全释放,于是在碰撞处高地南缘的地壳薄弱处破裂并俯冲到高地下方,如下图红线:
板块学说也认为上图红线处存在消亡边界:
只是粗略的将地壳分成简单的几个板块,或许未免将地球的演化看的太简单了。除了断裂与俯冲融合,或许还应加上相互缓慢挤压的粘合。乌拉尔山就是这种粘合式演化的典型
与此同时,东非裂谷处也出现断裂。至此碰撞的力量消散。但断裂板块挤出的熔岩,不断在东非裂谷处释放,最初造成裂谷两端的熔岩高原。之后还不断的涌出,于是东非裂谷不断的在拉宽。其北部出现现在的红海。
而从亚洲与欧洲的没有太明显的地理分界看,两者的碰撞是相当温柔的,同时也说明,亚欧的连接时间晚于非洲撞击欧洲。
综上,无论从文化上还是从地理上说,现在的西亚大部分划到欧洲才是更合理的划分。
至于西俄罗斯,或许应该如里海脱离地中海一样,划到亚洲更为合适。于是有了上面所提出的亚欧新州界。
新州界视角下,欧洲与非洲可以看成第二个南北美洲,撒哈拉沙漠的南缘为南北欧洲(或称非洲)的分界线(索马里海盗的出现与这个分界其实关系很大。因为苏伊士运河(1869年)的存在,红海成了地中海的延伸,并勾连了两个大洋)。
因为撒哈拉沙漠以及地中海的存在,过往的历史上,当前州界下的北非与欧洲以及西亚的关系其实远强于和南非(环地中海的罗马帝国就是明证)。
又或者更细的划分看,美洲其实应该看成三部分,北美、中美、南美。只是很多时候,人们都将中美洲看成北美一部分。大欧洲也类似,现在的北非与西亚可看成大欧洲的中部。
用如此长的篇幅论述了新欧亚州界。下面我们以此为基础看看现代的四夷:
古代概念中的北狄与南蛮,后来都被我们同化了,现代视角下,北狄大体等于俄罗斯,与我们一样,其实属于大陆系国家,只是国境更寒冷(由于恶劣的气候,所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带,也比较容易接受基督教,但由于是大陆系,安土重迁,却不容易产生分裂倾向)。为何政治中心位于欧洲的俄罗斯反而轻易就向东扩张,请看其他答主的精彩回答:为什么俄罗斯可以占领所谓的“漠北”和西伯利亚并进行有效统治而中国不能?在这里我只补充一个极为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俄罗斯的起家之地是伏尔加流域,为南流河,而其他主要河流为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后三者皆向北流入北冰洋。三者中,鄂毕河与叶尼塞河几乎是共用出海口,两个河口的距离不过100+公里
百多公里什么概念,大约就是北京-天津或广州-深圳的距离。而勒拿河的河口与前二者河口的中点距离约在1600公里,差不多就是北京到福建省会福州的距离。说这么多,只想表达一个意思:俄罗斯的国土跨度并不是我们平常看的地图所显示的那样大
南蛮基本等于南亚+东南亚,这两地都是半岛或者群岛。大体以北纬十度为界,以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以南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由于都靠近热带海洋,农作物高产的同时,经常性的天气莫测,所以土著本性大都蛮横(懒散),或者说情绪化,大都没有储蓄(或长远)打算。
该区域值得一提的是热带季风区所诞生的佛教思想,其基本观念为三毒、三学(八正道)、四谛,目的为去(灭)苦得(生)乐:
该学说出发点虽异于我们,但溯源与演绎的结果类似,归于二(苦乐、生灭)而尽于八(八正道),相异之处在我们还有五行论(及其衍生的归一论)。因此佛教传入我族后,既可借道教思想轻易传播,但若涉及政权稳定,以道(易)学为内核的儒家势力又会将其赶尽杀绝。
西方(欧洲)是中高纬度半岛类环境,虽然都是靠海,但因为地处大陆西面,雨热不同季。所以相对而言气候宜人,因此产生的主体思想是博爱的一神教(基督教)。而地中海一线以南,撒哈拉沙漠一线以北,存在一个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带,该地带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风向以东北风为主,所以即使靠海,但却基本得不到海洋的水汽。该地带产生了最早的一神教——犹太教。另外,阿拉伯半岛上产生了另一个教义几乎与基督教相违的一神教(信仰人口规模第二)——伊斯兰教。
虽然都是一神教,但大家对至高神的理解各不相同。所以现代概念下的西戎地区,在三大一神教下又分成很多派别,三大一神教及其派别大致如下(借的图):
这很可能就是基督教出现后,环地中海地区不再能够统一的文化根源。因为小国林立,所以可以看成现代意义下的西戎。
现代意义下的东夷,基本上就是北美地区了,当然,现在情态下,这东夷有点名不副实。但我看来,这只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中央天朝因为历史原因还处在羸弱阶段,而这北美势力在近百年间由于远离战场,成为了全球精英的聚集地,因此得以爆发。但其人口基底是印第安人,属黄色人种。当其种族整体素质跟上主流社会后,就会产生权利诉求(奥巴马上台是白人统治松动的开始,特朗普的“意外当选”则可看成一种反弹)。
当然,人种问题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气候因素:
上图是北美气候分布。历史上的四个文明古国,三个位于海洋性(地中海)气候区(埃及、巴比伦与印度,古印度在印度河流域,其下游气候与两河流域类似),只有我们中国位于季风气候区。而北美地区的地中海气候区域狭小,季风区倒是面积不小,可是因为地形原因,主体河流呈南北向(南北向一般无法产生剧烈拉锯争夺,当年我们百家争鸣,正是东西对抗的年代,准确的说是同纬度上下游的激烈对抗),此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地形原因,密西西比河最精华的下游部分(加上同纬度沿海平原),基本都是台风(飓风)肆虐区。物质(文化)积累缓慢才是北美地区在大航海之前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直白的说,没有一块有价值并且各方都容易争夺的土地)。
直到大航海后基督文化入侵,才在五大湖区域(及同纬度沿海地区)开始近代工业。该地区气候可类比俄罗斯地理精华区,但优于后者,因为内湖广大以及东向靠海,优渥的地理条件,产生另一个大陆系的基督教国家,更为得天独厚的,该国家核心区还拥有纽约港这样的天然良港。
以上是美国崛起的三大因素,内在两:地形以及类奴隶存在的土著(黑人)。外因一:远离两次全球性战火。
但这三大因素却不会一直是助力。外因不用说。内因来说,西海岸及南海岸其实都容易产生离心力,上面分析的气候文化因素导致;此外,五大湖的存在,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因为大湖可以看成是海的延伸(五大湖又称北美地中海)。五大湖面积24.5万平方公里,我们的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安徽省14万平方公里。等于说我们的河南还有大半个安徽都是水域。这样的情况下,统一的难度可想而知。而近代历史到现在,该地区也基本处于分裂状态。因此,当美国还拥有三大海岸线,加拿大就是小弟;当美国只剩下东海岸,加拿大的态度可就难说了。
因此,美国的崛起,其实是内外因造成的人口构成因素导致。而这一人口构成结构,正在缓慢改变中。
东夷,最初指泰山周边地区(或更确切的是泰山一线往东的滨海地区),后来指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列岛。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带有半岛(群岛)性质,与南蛮的区别其实是一个靠大海,一个靠大江(大湖)。当南蛮地区得到农业开发之后,依水而生的人口比例下降到可以忽略,南蛮自然就融入中原(农业文化)。然而半岛(群岛)区域,天生耕地缺乏,相当高比例的人们不得不依靠大海生活。这是朝鲜半岛不曾融入中原的文化根源。
换个角度说,中原文化即使基本融合的最初的东夷地区,但却基本摈弃了其固有的海洋属性(其极致为禁海令的出现)。这可以说是我们近千年落后的文化根源。
因此,东夷的核心特征其实是文化接近,但无法顺利融合。韩日有融入可能,只要我们加入一定程度的海洋文化(前提自身强大)。但与北美地区远隔重洋,实在没必要考虑融合。
说了四夷,我们来更深刻的了解一下我自己:
上图红色方框是东亚季风区的主体,也是人口集中地带,我们目前据有的疆土大体是桔色梯形部分,这部分疆域集中了我国大部分人口。因此,我们的文化,可以简单粗暴的贴一个亚热带(温带)季风标签。之所以突出亚热带,因为古代比现代温暖,百家争鸣的年代,关中一线纬度地带,估计可以归类到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这是我们四象八卦易学系统的物质根源。规律性的季风现象,也是我们祖宗崇拜(无神或说多神崇拜)生发根源。一般都能模糊的知道汉字与《易经》是我们文化的基石,但很少人能深刻理解到汉字与易学其实是同一种思想(阴阳五行思想)的两种表达,许慎的《说文解字》算是摸到了这方面的边角。但其核心(五行与八卦的关系)却仍然没有触及。
我们的文字 没有朝拼音方向发展,而是固执的坚持表意系统,跟很多汉字背后蕴藏的阴阳五行思想密不可分。比如“一”字,其构型背后的含义为一画开天别阴阳(许慎言道立于一,意思相近)。再比如“八”,其字许慎解为相背,现代有人解为“分”的初文(台·高鴻縉)。我认为确切的说是均分,之所以引申为数词“八”,因为均分三维空间的极限为八象限。更详细的分析请看本人在问题:汉字一到十的写法有何含义?下的回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