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秋叶·阅读打卡战队
#第三周#每个你打过的游戏,买过的包,追过的电视剧都在用的上瘾模

#第三周#每个你打过的游戏,买过的包,追过的电视剧都在用的上瘾模

作者: 婵机师傅 | 来源:发表于2019-05-05 23:46 被阅读4次

    最初了解到这本《上瘾》是通过樊登读书会,作为十几年的营销老司机有点不屑一顾,管理过超过10亿的大品牌,看惯了大公司的营销模型,感觉这又是个套路罢了。

    直到这次参加秋叶读书写作打卡,小伙伴翻了这本书的牌子,并且特别实在的提示我“上瘾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模型,特别经典,不一定逐字看完,先了解模型,再来针对看~”

    这本书的开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一百年前,产品销售比拼的是产能,所以发明流水线、提高生产率的福特成为时代明星;五十年前,产品销售比拼的是渠道和营销,所以铺货能力强、广告预算高的宝洁成为市场霸主;可是当今这个时代,产品销售比拼的是如何占领消费者的心智。产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营销。比如苹果。

    不得不承认,我所从事的行业属于宝洁这种,快速消费品的市场霸主,而被我和同仁们所诟病得也就是产品过于标准化,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竞争优势。还记得十年前,我们的战术是讲产品故事,做产品对比,铺渠道,打广告,而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套基本没变,但是电商来了,很多渠道优势都不复存在了,竞争者突然变成了无数小而美的品牌,而他们看上去都不用花什么广告费就有超高的网络口碑,关键人家产品敢claim的卖点咱家法务、核规无论如何都不会让我们说的。于是无数大品牌都慌了,也有好多走下了神坛,比如宝洁,比如联合利华。我们都在试图找到苹果的制胜秘籍,挖掘三只松鼠背后的营销逻辑。

    其实,就像书里说到的“撩动了用户情感的产品,就占据了用户的心智。所有的外在阻碍,都不足挂齿了。”大宗的快消品如果不能开启用户的心智,撩动情绪,那再多的广告也无济于事。可口可乐的昵称瓶就是最经典的案例,为什么光在可乐罐上印上名字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作为一个曾经的可口可乐营销人,我也特别的骄傲和自豪,因为产品造就了习惯。

    书中就揭露了其中的上瘾逻辑,我敢说虽然剖析得不够深入,但是基本原理靠谱。这也是这本书的核心定位,他用一套模式像你诠释了复杂的营销逻辑,配合美国的流行互联网公司的案例,很直观易懂,但他并不是营销的专业案例分析书籍,所以适合普罗大众。书中有一章节讲圣经,预感的伙伴可以直接略过。书中的美国网站案例,建议大家在看的时候直接脑补中国相应的企业,这样会更有带入感。

    本书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个上瘾模型(the Hook Model):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看着非常简单的四步,究竟是如何撩动心智的呢?

    据统计,79%的智能手机用户会在早晨起床后的15分钟内翻看手机。更离谱的是,有1/3的美国人声称,他们宁肯放弃性生活,也不愿丢下自己的手机。相信中国人这个比例也不会低,毕竟现在有一种攀升的离婚原因是对方打游戏不照顾孩子。某大学在2011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每天平均要看34次手机。然而,业内人士给出的相关数据却高得多,将近150次。这都是情境暗示在作祟,不知不觉把看手机变成了人类的必需品和习惯。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界定,所谓习惯,就是一种“在情境暗示下产生的无意识行为”,是我们几乎不假思索就做出的举动。

    投入的章节我的感触最深。投入并不意味着让用户舍得花钱,而是指用户的行为和能提升后续服务质量。添加关注,列入收藏,壮大虚拟资产,了解新的产品功能,凡此种种,都是用户为提升产品体验而付出的投入。越投入越付出,这也就是深度挖掘超级用户的力量。

    这本书适合对市场营销和个人品牌有兴趣的小伙伴,不论你销售的是企业的产品还是自己的品牌都会有所收获。不过,提醒一句,毕竟美国现在的互联网环境很中国有很大不同,建议大家在看的时候要多联系实际,不要太纠结于一个案例。没时间的伙伴可以直接阅读每章最后的牢记并分享和现在开始做,总结了所有干货,又是现在开始做部分,我根据它的问题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品牌上瘾模型,绝对超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周#每个你打过的游戏,买过的包,追过的电视剧都在用的上瘾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ql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