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断的追问,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向哪里?我的终点在哪里?
听余老的《乡愁》——小的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就像康老师说的,乡愁是就是我们的根,每个人听到这首诗,都会禁不住流下眼泪。是因为我们都爱我们的家,都爱我们这个民族,爱我们的家园。当然我的乡愁不会这么高大上,我的乡愁只是我的乡愁,不是别人的。
我喜欢听秦腔,一段朱春登哭坟,那一声声声嘶力竭的唱腔:“娘为儿顾不得雪积霜冻,娘为儿顾不得烈日烘烘,娘为儿日夜里坐卧不宁。回家来不见我娘面……”听我的几度伤心,几度哽咽,几度落泪。
我从初一开始住校,每逢周三,母亲都会骑着自行车,给我送吃的用的,停留片刻就直接回家了。上高中时,母亲一次次陪着我去粮站交粮,为了给我换上学时的粮票。最后一次,母亲送我上车,她几乎是小跑着追我,想看着我一点点离开。
母亲一生喜欢秦腔,喜欢听,也喜欢唱。如今的我,只要一想起她,就会听她曾经听过的李爱琴老师的秦腔,它能让我心情很好的释放,让我那颗因溢满乡愁的心得到释然,得到一丝慰藉。
小时候看过的社火,是我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它伴着我走过整个童年。一直想弄清楚,老家的社火起源于哪里?想让哥哥打听一下村里的老人家,想问问社火的锣鼓为什么那么响亮,还有火枪,还有踩高跷,血社火,马社火,车社火,为什么村里的能人会扎花,什么花篮呀,鸟啊,老虎啊,猪啊,牛啊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从什么时候村里就有社火了?
机缘巧合,终于在微信读书里面,找到了两本和社火有关的书。一本吴双虎老师的《社火》(介绍陕西宝鸡陈仓的社火人的命运),还有一本是张萌萌老师的《社火》,才了解到社火的是古代祭祀土地神和火神活动的遗俗。
社字由:“示”和“土”组成,所表示的意思就是祭祀土地。因为在农耕时期,土地是人们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远古先民们认为土生万物,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而土地是有神灵的,他们对土地神进行参拜,土地神就会保佑他们粮食丰收,生活祥和。
火是人类熟食和取暖之源,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的人们凭借原始的思维认为火也是有神灵的,因此就形成了对火的崇拜。我们的元宵节挂灯笼就是对火的一种崇拜,以祈求火神保佑。对火神的祭祀,体现了人们驱宅辟邪,祈求国泰民安,生活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由此可见,社火是原来的民间祭祀土地神和火神仪式的延续。舞龙灯,舞狮子,打锣鼓,踩高跷,车社火,马社火,血社火,背社火,黑社火等等,它流传与多个省。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甘肃,浙江,新疆还有辽宁等地。
陕西宝鸡的马勺文化宝鸡陈仓是社火艺术之乡,陈仓的社火曾经在2011第四届莫斯科国际军乐节参加过演出,轰动整个莫斯科,从而全球人都知道了宝鸡陈仓的社火。
宝鸡的马勺文化(社火脸谱)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脸谱多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鬼怪鸟兽,还有历史故事,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姜太公钓鱼,等等故事中的人物为原型,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黄为残暴,兰为草莽,绿为狭义,金银为蛇妖。马勺脸谱,对比强烈,豪放夸张。
我们老家的社火没有陈仓社火夸张豪放的脸谱造型,大多以秦腔戏曲中的人物为原型,将参加演出的大人小孩,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装扮成剧中人物,画上脸谱,穿上戏装。在大街小巷中巡游。火枪开道,彩旗招展,锣鼓喧天,舞狮队,芯子队,血社火,车社火,高跷队,秧歌队,还有丑汉丑婆在最后,看社火的人群一浪高过一浪,充满了欢声笑语。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这是陕西华阴老腔中的几句戏词,它如同陕西人一样给人敦厚,实在的感觉。我有时候会教儿子几句陕西话:“biangbiang面,吃馍就菜,罗罗面面,七兜兜八罐罐………”。有时候儿子会突然冒一句“吃馍就菜”,笑得我前俯后仰。
我来自于陕西,我的根在陕西,我的精气神就来之于令我如痴如醉的秦腔,我的美好回忆就是老家的社火,久久流传,生生不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