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孔子(2)——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在《论语·里仁篇》有这样一段话: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贵是人人所期待的,但是如果不是靠正当渠道得来的,不能要。贫贱是人人厌恶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贵可以“得之”,贫贱可以“去之”,怎么能说“得知”呢?后句话中“不以其道得之”的“得”改为“去”才符合逻辑呀。
很多人都有这个想法。
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认为可能是印刷错误,或者是电脑排版打字错误,是技术问题,绝不敢想是孔子原文的“错误”。
可是,后来我在读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时发现,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已经在读《论语》的时候,就指出了这个“错误”,说明至少在王充时代的《论语》原文中就是这么说的。由是我想到了“读书不能迷信圣人,要会疑。”正如郑板桥所说“书从疑处翻成悟。”
由是我开始认为,确实是孔子原文错了。
但随着读《论语》次数的增加,我发现孔子并没有错。孔子正是顺着上句的句式,一气下来用了“得”字,而不是用了“去”字,类似现在修辞手法中的“拈连”。
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语义关系,把通常只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运用在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在语法上和甲事物搭配的词语,本来不能和乙事物搭配,搭配之后,虽然不合事理,但依靠上下文的语境,往往能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
后半句话可以翻译为:贫贱人人厌恶,但是,如果摆脱贫贱的方法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到的,那么,我宁可坚守贫贱。换言之,孔子“得”到的不是贫贱,而是去除贫贱的方法,所以用“得”没有错。如果用的是“去”,去的是“贫贱”,而不是去的“获得贫贱的方法”。
《论语》中孔子的言论,往往在多次讲学中反复提到,绝不是讲一次就拉倒。如果出现错误,他的学生不可能不纠正,而他自己也不可能发现不了,之所以没有学生纠正,他自己也没有更改,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知道自己没有错。真正错的是王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