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好的教育》读书笔记

《好的教育》读书笔记

作者: 山东董纯 | 来源:发表于2022-09-02 22:13 被阅读0次

1.追问本质,想清楚我们接受的教育

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

教育的本质很简单,孩子不是无所谓虚,也不是泛化了假定,而是具体实在的对象就在你的学校里,就在你的班级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他有优点,也有缺点的,让人高兴也让人忧愁,你为他付出了许多,还没有收获。怎么教给他?我就想假如他就是我的孩子,在他生命成长过程中,我会牺牲孩子的健康、品德而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业成绩?我会罔顾孩子的心理感受而一次次地公示他未必出色的成绩吗?我会因为他考取顶级名校就与之合影否则就冷落旁置呢?

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处境角度去关注教育对象的感受与体验、意愿与需求。

拷问自我,澄清我们内隐的价值取向

古希腊德尔菲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两行字,认识自己不过度。

德国哲学家阿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从人类意识的最初萌芽时候就发现,一种内省的生活伴随着并补充着那向外的观察。人类文化越往前发展,这种内省的特征越加显著。

言说的主张多表明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内隐的思想则是体现着他真正的教育哲学,对于教育行为产生实质的影响,不一定是言说的主张,但必须是内隐的思想。

袒露真诚,认知自我并不容易,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人生有三个阶段,感性阶段没有多少思考,伦理阶段发展到人的理性要求,我思考过去,现在未来思考目的价值和手段,但我们必须确定更高的原则。超越这一阶段的是进入信仰阶段,学会在哲学的层面明辨教育的价值次序,用终极价值引导工具性价值,用目的性价值规定手段性价值,实现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达到虔诚,执着,宁静的彻悟阶段。

设定“代蒙”,明确我们坚守的良知底线

“代蒙”,良知的底线,良知要常常在心底向我们发出声音,不,不能这样做。

教师的底线:不势力、不功利、要大度、要宽容

如果教育还不能够把孩子教好向善的话,应该坚守的底线,最起码不能把孩子教坏向恶。

思考:

唐江澎校长提出好的教育就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高度概括了教育的初心和真谛,他说我所说的不过是常识,就是这些常识却是现在教育的所背道而驰的。一座座配套设施齐全的学校拔地而起,崭新的塑胶跑道、设施完备的体育馆,在静静的等待充满生机的少年的驰骋,可是孩子们却被圈在教室里,一堂连一堂课的上着,一天超12小时的熬着。室外活动少的可怜,每天一小时的大课间也被口罩的原因给和谐的仅剩上厕所的时间。孩子好动的天性被扼杀在萌芽之中,思维的火花被泯灭在灌输之中,自信的信念被打击在指责之中。学校变成了工厂流水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机器。青春的活力得不到激扬,过剩的精力得不到释放,活跃的思维得不到激发,当负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时,困兽如泄洪一般脱笼而出,发泄了自己,也耽误了前程。

唐校长的学校里,给学生大胆授权,无人超市、水吧、银行、都由学生们自主经营,在学校里构建模拟的小型社会圈,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孩子们在自主活动中学会担当,从小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的教育》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se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