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語錄集好好爱自己,勇敢做自己。
克的核心教诲(5)—— 生而为人的意义

克的核心教诲(5)—— 生而为人的意义

作者: 观自在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21-05-09 17:01 被阅读0次

本篇介绍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后半段内容,我认为这是整篇文章中最难懂、也最值得品读的一段,虽然只有短短五句话,但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告诉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独特性以及生而为人的根本意义

他意识的内容就是他全部的存在。这个内容是整个人类共有的。个性只是名与形,以及他从传统与环境中所获得的表面的文化。人的独特性不在于表面,而在于从意识的内容中完全解放出来,而这些内容是整个人类共有的。所以他不是一个个人。

01 一个人的意识内容决定了他的存在

第一句话就有些让人费解,“他意识的内容就是他全部的存在。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存在”既是最明了的概念,可也是最晦涩的概念。为了理解这句话,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存在”这个词,它通常都被认为是一个哲学概念,包括物质和意识两种存在。作为物质,既有内涵也有外延,简单说,物质有大小、有质量,占据三维空间。无论是宏观的星球还是微观的粒子,即使是物理界最新的弦理论,也没有最终否认物质的存在。而在这篇文章中讲的都是心理世界的内容,显然这个“存在”是指意识领域的,与物质无关,它只有内涵,没有外延

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贝克莱曾说过的一句名言, “存在就是被感知”。心理世界的存在尤为如此,那么,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内心世界究竟是什么呢?通常人们脑子里貌似有一大堆东西,而究其本质和核心,其实就一个,它就是“我”,每个人都抱有自我,或者都抱有自我感,或者每个人心理上都存在一种个体感,总是始终感觉内心有一个所谓“个体”或“生命体”。

因此克说,一个人的存在,也就是“自我”感,就是他全部的意识内容。如果进一步追问,意识内容到底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呢?无非就是留存在内心的那些记忆,那些以“我”为核心的所有记忆内容,包括个人经历以及欲望、理想、观点、信念、信仰等(详细内容请参见《自我的本质是记忆》那篇文章)。

02 意识内容是整个人类所共有

接下来这句话----“这个内容是整个人类共有的”是整篇文章最重要的一句话。只有这句话在全文中被提到了两次,如果算上本段最后一句,“所以他不是一个个人”(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它就被提及了三次,我想这一定不是克啰嗦,而是刻意地强调。

关于这个问题,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人类的意识是一个整体》,其中比较详细地解释过,重复内容在本篇不再赘述。人类意识是全人类共有这个事实,几乎没有人能够接受,因为大家看到的事实是,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经历,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观念和价值体系,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气质,这些差异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成为了一个个完全不同的个体,怎么可能说人类的意识是一个整体呢?

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这个事实,人类的意识有哪一部分是依赖于某个个体而存在的?当某个人死亡后,他所产生的思想并不会消亡,因为在他生前已经传递给了其他人或者后代,至于流传多久则是另外一回事,其实它一直存在,只是被淡忘而已。此外,人类的意识除了人自身可以承载传播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载体,包括影视剧、书籍、网络,会以各种文字或者画面的形式存在,甚至有一些民族没有文字,通过口述也可以代代相传他们的观念、传统及民族的信仰。因此,人类的意识其实完全没有壁垒,永远处于一个互相流通的状态。

那么接下来看看克是如何看待个性与整体的本质的。

个性只是名与形,以及他从传统与环境中所获得的表面的文化”这句话中的“个性”可以解释为心理上认为的个体性,包括了人与人之间所有的差异,例如,两个人的社会身份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但这些差异都只是“名”与“形”。名,可理解为虚名、标签;形,可以解释成形式、外形。所有这些外在形式上的不同,都是头脑赋予的名称,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再比如,世界上有不同人种,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他们肤色不同,文化也不同,甚至文明程度差异很大,但是他们都具有人类很多共同的、根本性的特征,当我们看重那些外在或者表面上的不同时,才会忽略了那些根本上或者本质上的相同。

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后半句告诉我们,它们都是从“传统”或者“环境”中获得。关于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有一个极端且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囚徒实验。1971年夏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和同事们在大学地下室搭建了一座虚拟监狱,并且征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志愿者被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组则扮演囚犯,模拟监狱里的日常生活。实验计划进行14天,然而,实验进行到第6天就不得不被迫终止,原因是参与试验的所有人,都被深深地卷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而无法自拔,最终变成了一群嗜血恶魔。囚徒实验结束之后被很多人关注,不同国家和机构尝试重复该实验,都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乃至性格的形成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造成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原因除了环境之外,还有传统,这一点在不同的国家、民族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族特质,这些内容如同人的基因,从降生那一天开始,就被植入到血液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这么多不同之处,但是,克认为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差异,都是形式上的、虚幻的,而不是根本性的。那么,在克眼中,人的共性是什么呢?本质的差异性又是什么?

03 人的独特性

克在前半句说人的“个性”差异只是表面上的肤浅差别,接下来说,“人的独特性不在于表面,而在于从意识的内容中完全解放出来,而这些内容是整个人类共有的。

所谓独特性,一定是相对于共性而言,与共性不同才能视为独特。因此,关键问题是找到共性。如果一片柳树叶放在一堆槐树叶中,它显然具有独特性,因为共性是槐树叶,但是把它放在几十种不同的树叶中,其共性则是树叶,而柳树叶作为叶子的一个种类,显然就没有任何独特性。

人也如此,例如,一个人信仰佛教,另一个人信仰基督教,从信仰的内容看,两人有着巨大差别,但他们相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人,又同属于有宗教信仰的群体,彼此又有一致性;再比如,同样经历一件令人气愤的事情,有些人反应强烈,暴跳如雷,而有些人则比较隐忍,暗生闷气,表面上两人性格迥异,但相对于能淡然面对此事的人来说,这两者的共性都是生气,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可见,当看待事物的维度提升时,独特性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如果说一个人的观点、性格、信仰、价值观......统统只是人表面上的不同,那么,人最底层的共性又是什么呢?超越这个共性的独特性又是什么呢?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永远都不要挑战(或考验)人性”,但人性究竟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也没有人能将其定义清楚。而对于人性的善恶,人们一直都各抒己见,始终没有定论。

克深刻地洞察到人类心理层面最底层的东西,就是意识内容及其作用机制!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善恶及其衡量善恶的标准,统统都属于人类的意识内容。而且,千百年来人类都无法脱离意识内容的控制和束缚。这个意识内容就是克经常使用的那个词——“意识洪流”(可以参考文章《人类的意识是一个整体》)。

如果把人受控于意识洪流视为共性,那么,人的独特性自然而然就是“从意识的内容中完全解放出来”。这句话里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指整个人类,这是相对于动物而言,人类不但拥有意识,而且具备从意识洪流中脱离出来的可能,具备从一个受控的反应机制中脱离出来的能力;另一个是指单独的个人,在看清人类意识整体性和虚假性之后,能够清除意识内容,从中摆脱出来,一旦解脱,他便具有一种真正的独特性。

04 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几乎所有人都曾经被这个问题拷问过,只是绝大多数人最后都臣服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以及世俗的名、利、权、情,也有少数人穷其一生去追寻答案,而最终也不得不慨叹人生的虚无。但在克看来,无论你是浑浑噩噩地活着还是绞尽脑汁地思考,只要被意识洪流束缚着,都是难兄难弟,都是抱着同一堆意识内容,沉浸在苦难和烦恼之中,最多只是五十步笑百步,没有本质区别。而只有看到人类的意识是一个整体,并从这个整体中完全地解放出来,人生才可能有意义

接下来有人不禁会问,一个人有可能彻底地摆脱如此强大的意识控制吗?如果你希望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我只能说,也许有这种可能吧,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你提出这个问题的初衷是为了达到那个目标,那么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把这种独特性当做一个目标去追逐,那么像你追求幸福一样,永远无法实现,因为“追求”这个动作就已经产生了痛苦,就已经和所谓的幸福背道而驰了。只有彻底地看清意识所带给自身的危害,才会自然而然地将其清空,才有可能达到摆脱其控制的状态。

如果把生命的过程浪费在追逐一个目标上,那么,无论那个目标多么远大,可以肯定地说,生命会因此变得毫无意义。由于死亡的存在,任何生命从它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结局,假如用一个上帝的视角去看待生命过程,它如同花开花落一样,除了绽放就是凋零,其他的什么都做不了。人当然也不例外,在各种欲望或梦想驱使下奔波,或是给自己制造痛苦,或是伤害别人,那些所谓的意义更多都是自己赋予的,伟大也好,卑微也罢,所有的意义经过时间的沉淀都会显得那么地苍白无力。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当一个人具备这种独特性后,并不意味着自己高高在上,境界更高,也不是说,他跟整个人类是分离的,或者划清了界限。恰恰相反,只有从意识洪流当中脱离出来的人,他才能够真正直接地感受到人类原本就是一体,进而和所有的生命深深地融合在一起,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一体感,当你伤害别人时,就像伤害自己或伤害自己的孩子一样,那时候才能迸发出真正的爱,或者真正的慈悲。因此也可以说,从意识洪流中脱离出来和与全人类融为一体是同一件事情,所以克在本段最后又补充了一句,所以他不是一个个人

附:讨论内容文字资料:

“克里希那穆提教导的核心,包含在他1929年表述的命题中:真理是无路之国。人不可能通过任何组织、任何信仰、任何教义,牧师或仪式、任何哲学知识或者心理技巧,来达到它。他需要通过关系的镜子,通过理解他自己心灵的内容,通过观察而不是理智的分析或者内省式的剖析,来找到它。

人为自己建立了各种形象,以充当安全的围墙——宗教的,政治的,个人的。它们以符号、思想、信仰的形式出现。这些形象的包袱,支配着人的思想,他的关系,以及他的日常生活。这些形象是我们问题的源泉,因为它们把人与人分割开来。他对生活的感知被他头脑中已经确立的概念所左右。他意识的内容就是他全部的存在。这个内容是整个人类共有的。个性只是名与形,以及他从传统与环境中所获得的表面的文化。人的独特性不在于表面,而在于从意识的内容中完全解放出来,而这些内容是整个人类共有的。所以他不是一个个人。

自由不是反应,自由不是选择。人自欺地认为,因为他有选择,所以他是自由的。自由是纯粹的观察,没有方向,没有对回报与惩罚的恐惧。自由是没有动机的,自由不是在人的进化的结尾,而是在他存在的第一步。在观察中你开始发现自由的缺乏。自由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无选择觉知中找到的。

思想是时间。思想产生于经验和知识,而经验和知识是与时间和过去分不开的。时间是人类的心理敌人。我们的行动是基于知识,从而是基于时间的,所以人总是过去的奴隶。思想永远是局限的,所以我们生活在无休止的冲突与挣扎中。心理的进化是不存在的。

当人开始觉知到自己思想的运动时,他会看到思想者与思想、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经验者与经验之间的分裂。他会发现这个分裂是一个幻觉。只有此时,才有纯粹的观察,它是没有任何过去及时间阴影的洞见。这个超越时间的洞见,带来一种深刻的、根本的心灵突变。

完全的否定是肯定的精髓。在否定了所有那些思想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东西时,只有在此时,才有爱,也就是慈悲与智慧。”

相关文章

  • 克的核心教诲(5)—— 生而为人的意义

    本篇介绍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后半段内容,我认为这是整篇文章中最难懂、也最值得品读的一段,虽然只有短短五句话,但蕴含了丰...

  • 克氏教诲的核心

    真理是无路之国,人不能通过任何组织、信仰、教条、神父或仪式来到达真理,也不可能通过任何哲学知识或心理技巧来到达它。...

  • 克的核心教诲(1)—— 谁在教诲?

    之前写了几篇文章,都是关于“自我”和“探索”方面的内容,接下来我介绍一篇克的重要文章,题目叫《克里希那穆提教诲的核...

  • 克的核心教诲(3)—— 关系的镜子

    克在第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他需要通过关系的镜子,通过理解他自己心灵的内容,通过......” 其中提到一个关键词...

  • 克的核心教诲(2)—— 真理是无路之国

    克在开篇即讲,“真理是无路之国”,我们逐字解读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01 真理是存在的 首先是关于“真理”这个词,在...

  • 克的核心教诲(7)—— 时间,束缚生命的魔咒

    如下这段话摘自印度著名哲学家和觉者克里希那穆提的一篇文章,专门讲述心理时间的,本文围绕这段话做一下解析。 思想是时...

  • 生而为人的意义

    几年前的此时,常常和同学在放学的路上,在喧嚣的汽车声中,讨论一些问题。有一次,我们讨论到人生的意义,未成定论。后...

  • 生而为人的意义

    时不时地看一些这样温暖的故事,还是坚定地要做个温暖善良的人。今天一直在看《人民的名义》,誓言--就像是信仰,如今都...

  • 生而为人的意义

    春假结束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生而为人的意义是什么?那个时候的自己仿佛已经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了,私以为...

  • 2018-07-13

    搞定3第二周分享: 1. 5万米高空-人生的宗旨和原则,是我们生活的目标和方向及核心价值观!是生而为人的意义,心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克的核心教诲(5)—— 生而为人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sl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