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876天,2022.07.18
今天读书讨论聊起一个话题,就是日常生活中明明知道要怎么做,但却做不到。知道做不到,一是知道要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比如让自己尽可能地忙起来,忙事情时,就没有时间、精力去焦虑、担心、唠叨、管别人的事,也知道什么事可以立刻就能让自己忙起来,但就是行动不起来,没劲头去做,没心情去做,没力量去做。就如一个抑郁症患者,躺在床上,心中无数遍想着从躺着到卫生间洗个澡需要多少步可实现,但却始终没有完成洗澡的愿望。后来有人告诉他,先试着做第一步,即从躺着到坐起来,先完成第一步,再考虑下一步,不要一下子想到要完成十几步,这样会很困难,结果是往往一步都没有迈出。当你成功地迈出第一步,或许你的感受就会很不同,如,觉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而且发现自己真的做到了耶,原来自己不是什么都做不了的无用之人。或许稍休息一下,接着下一步的尝试,把身体移向床边,慢慢地,发现,原来是可以走到卫生间的、可以洗澡的……所以有句话说“行动往往可以带来顿悟,顿悟一般不会带来行动”。所以从最容易做到的小事(步)开始,也最容易获得成功。不贪多,一步一步来,先迈出第一步。二是知道做不到,若换个角度来看,似乎是边界不清,或者说明知不可控却偏要去操控,与其说与重要他人(孩子、爱人等)较劲,还不如说跟自己过不去、不放过自己。作为父母尽到应尽的职责,然后改干嘛干嘛,有时候手伸的过长,嘴巴说的过多,不仅不利于往自己想要的方向靠近,反而是背道而驰,更增添烦恼。比如,暑假到了,孩子的成绩很不错,计划趁着假期放松一下,同时也兼顾学习。父母呢觉得该升初三了,要抓紧暑期多补补课、多做做题,给孩子各种学习任务。本身双方心里都不如愿,都压着些情绪。后来因一次孩子用手机时间比约定的超了十分钟而引爆亲子大战,结果,可想而知,孩子彻底撂挑子了,不学习了,啥也不学了,一副爱咋咋的的态度,要么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要么一出门便夜不归宿,这下父母更着急、更焦虑了、更难受了。所以,过度地施压、过度地控制,过度地逼迫,孩子承受不住时是会反抗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反抗的会更猛烈,猛烈地让父母后悔不已。曾经有孩子说“她(妈妈)说我的命是她给的,我一切都必须听她的,她以为我是个木偶,这样时时刻刻被控制活着也没有啥意思,大不了把命还给她。”所以说,孩子不是不反抗,而是还未到时候。我在想,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计划,在协商合作中达成一致,结果是不是双赢。父母以爱孩子为孩子好的名义,剥夺了属于孩子人生成长中某些重要的权利,于孩子来说,你不让我如愿,那我也不让你如意。所以,父母如果因孩子而焦虑,那么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把焦点放回自己身上,找一些事做。或者与焦虑和解,焦虑的背后是什么?对孩子的不信任,还是对自己的自信呢?三知道做不到,不论是受焦虑还是自责等情绪的影响,不妨给它们找个固定的时间,专门用来焦虑、自责,其他时间该干嘛干嘛。
其实,知道到做到并非隔着千山万水、隔着星球,而是你真的想不想要去做,哪怕是试试看地做一点点;你有没有能量去做,哪怕跌倒了再爬起来;有没有勇气和信心去做,给自己给他人一个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