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公冶长篇》|| 子文忠,文子清,为仁乎?

《论语•公冶长篇》|| 子文忠,文子清,为仁乎?

作者: 唐古拉的呼唤 | 来源:发表于2022-09-23 22:52 被阅读0次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意:
    子张问孔子说:“子文几次担任令尹的职务,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是对国家尽忠了。”子张问:“算得上有仁德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他都丢弃不要,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再到了一国,说:‘这里的执政者和我国的崔子差不多’,还是离开了。这人怎么样?”孔子说:“很清高。”子张说:“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有仁德呢?”


    张居正注本章曰,“大抵人之行事易见,而心术难知。其念虑之纯与不纯,存主之实与不实,有非他人所能尽察者,故虽以文子之忠,文子之清,而夫子犹未肯以仁许之。观此,则仁之所以为仁,其义可知,而人之有志于仁者,当知所务矣。”孔子认为虽然尹子文忠于君主忠于所事,陈文子不屑与杀君主的逆臣做事算清正孤高了,但单凭这单一的“忠”和“清”,实在还达不到“仁”的境界。

    “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一直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或者说是涵义,故而它形成了一个很宽泛的范围。如前不知其仁也孟武伯问孔子关于子路、冉求、公西华是否为仁,尽管他们都很有才能,孔子也是很谨慎地回答不知道。其实也是变相地表示他们的作为还称不上“仁”。这是为什么呢?

    上文中的尹子文在仕途上不论沉浮都不影响他忠心做事,在其位谋其职,不在其位就把相关事宜交接好以免后任的麻烦。内心坦荡无事可欺,但他也不会为自己争夺,颇有点逆来顺受的感觉。其实现实中大部分职场中人都是这样的心态,你任用我我就踏踏实实做事,你不用我我就拍拍手走了,不带走一丝云彩。

    而清正孤洁的陈子文,遇到弑君的臣子,他就避而远之,力求不与犯上的人同流合污,不与他们在同一片天空之下。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想寻求一片心中的桃花源所在,可动乱的社会哪里会缺少个乱臣贼子?就是不知道他最终有没有乐居之所。

    两者虽然忠虽然清,但是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类情感和道德本能的综合表现,是一种大义观念下的公正仁心。而忠诚、善良、孝顺、宽容等都只是构成仁的一部分,是仁的外在表现的分支的一种表现。如忠者清者,都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洁身自好,一个人的随意潇洒,而没有从全局观念上去为这个社会多做些努力。

    否则为什么有“当仁不让”这个词呢?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诿不退缩,把持是非善恶的原则,把仁德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立场和观念,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为正义和真理敢于勇往直前一往无返。

    孔夫子一生推行自己的仁政礼制,一直也没有找到自己的伯乐更没有地方可以全面施展自己的才华,他无怨无哀,反以教学为己任,视天下为一统,把自己的思想体系道德观念传之后人,桃李遍天下,让他们有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与理想,这是不屈不挠的曲线实现宏愿的道路啊!

    本着实事求是,不委过,不过夸的原则,孔子一方面赞誉这些学生和这些士族的品行,一方面还是认为逃避不是仁义的表现,当家国遇到困难当所居之所遇有不公,我们不应该积极主动地做些什么以改善这种境况的发生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公冶长篇》|| 子文忠,文子清,为仁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zc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