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作为岁寒三友,它四季常青,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历严冬而不衰。
它坚强、坚贞、优雅、积极向上且长寿,无论怎样恶劣的环境,它依然顽强、挺拔、清俊,向阳生长。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指在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只有松柏挺拔、不落。
它们像生命的守护者,就算悬崖峭壁,哪怕狂风暴雪,它们毅然地、安静地生长着。
作为岁寒之首,它活着,就是为了告诉世人:不辜负自己,不辜负韶华,勇敢去做你想做的事,时光尚好,怕什么孤独终老。
而松作为坚贞的象征,常用来赞誉那些隐逸、有节气、有风骨的君子。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少年时鄙弃功名,老年时归林泉,李白笔下的孟浩然风神飘逸,颇有浩然之气,而那松云亦是他的风骨。
也正是因为它们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崇高品格,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纷纷挥毫泼墨,以优美的文笔赞颂它们大无畏的精神及铮铮傲骨。
譬如:王绩的“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卢照邻的“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再有韩思彦的“霜飘知柳脆,雪冒觉松贞”,皆是对松的赞美之词。
刘桢更是在《赠从弟》诗中写道:“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杜荀鹤赞其高洁:“直待凌云始道高”,辛弃疾以其为友:“一松一竹真朋友”,刘祯誉其气节:“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些赞颂松树的诗句大多是正面描写,或赞其耐寒,或誉其高洁,或美其忠贞,莫不是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矢志不渝的坚守和高尚的情操。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题画诗,虽然也是描写松树的,但是他的写作方法却和以上诗作有所不同。
这首诗维妙维肖地抒写了艺术欣赏中的诗意感受。作者用简朴的句子,不作写实的介绍,以虚写实,却顿现画中松的精妙之处,可谓匠心独运,读来有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这是唐代诗僧景云的一首题画诗。
当时, 松 —— 作为一种意象频繁地出现在山水画和人物画里,更是有单独入画的机会,反应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
我们简单地聊下诗僧景云。
在中国佛教历史中,就曾出现了不少有诗歌才华的高僧。而在盛唐时期更是涌现出了大批的诗僧。
这些僧人同样才华横溢,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譬如丰干、寒山、拾得、贯休、景云等等,都是唐朝最具有威望的得道高僧。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很快就有了大量的信徒,到了南北时期一度极为兴盛,杜牧就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可见在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信奉佛佛,到处都修建了大量的寺庙。
到了盛唐,佛教更加的兴盛,涌现出了很多的得道高僧,对于他们说,闲情逸致不在于种种娱乐,而在于诗歌和艺术,可见他们的道心高洁,仿佛闲云野鹤,令人神往。
而景云大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得道高僧,他的这首著名的《画松》,便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首诗。
景云,唐代的一位高僧,除了佛门弟子这个身份外,他还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最擅长的就是草书。
据说曾师法草圣张旭,挥毫之际犹如雷霆急发,落笔之处恰似浓云染空,是不可多得的书法大家。
他自小酷爱读书满腹经纶,而且天资聪慧,悟性极高,读过的书能做到过目不忘。
而在诗文创作上,他传世的作品虽然不多,却都是难得一见的佳作,譬如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
景云写多很多诗,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数已经散遗了,留到今天的只有全唐诗中的三首。
《画松》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唐•景云
赏析
好的艺术品往往具有一种褫魂夺魄的感召力,使观者或读者神游其境,感到逼真。
创作与鉴赏同是形象思维,而前者是由真到“画”,后者则由“画”见真。
这位盛唐诗僧景云的《画松》诗,就维妙维肖地抒发了艺术欣赏中的诗意感受。
作者用简朴的句子,不作写实的介绍,以虚写实,却顿现画中松的精妙之处。
一件优秀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很新鲜、强烈,令人经久难忘。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画里的松树好像真的松树一样,让我细细思考在哪里见过。
无:犹么,疑问词。寻思:思考,想想。
诗的首句似乎就是写这种第一印象。“画松一似真松树”。面对“画松”,观者立刻为之打动,由“画”见“真”了,这是不寻常的妙品。
“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感,一种会心的喜悦,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
于是,观画者进入欣赏的第二步,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联想,去玩味,去把握那画境。
他陷入凝想沉思之中:“且待寻思记得无?”欣赏活动需要全神贯注,要入乎其内才能体味出来。
“且待寻思”,说明欣赏活动也有一个渐进过程,一定要反复涵泳,方能猝然相逢。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好像曾经在天台山上见过,正是那石桥南畔的第三株!
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郡,是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
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城东北,多悬崖、峭壁、飞瀑、林泉之胜,石梁瀑布最为著名。
隋代敕建的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陈隋之际高僧智顗(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于此创立天台宗。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均曾居此。
畔:旁边。
当画境从他的生活体验中得到一种印证,当观者把握住画的精神与意蕴时,他得到欣赏的最大乐趣:“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这几乎又是一声惊呼。说画松似真松,乃至说它就是画的某处某棵松树,似乎很实在。
然而未有过“天台访石桥”经历的读者,毕竟不知某松到底是什么样子,似乎又很虚。然而细加玩味,此松之精神俱在。
这是从天台石桥的特定环境暗示出来的。“天台”是东南名山,绮秀而奇险,“石桥”是登攀必经之路。
“石桥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苍劲遒媚之姿,便在不言之中。由此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这就是所谓虚处传神了。
诗言画松之逼真,具体到石桥南畔“第三株”,又似乎过于指实。
其实,“天台”、“石桥”在唐诗中几乎作为奇境胜地的同义语被广泛运用,此诗对此未必是实写。或者应该更为确切地说,是实事虚用而已。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