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谁人堪比张爱玲——写于读《张爱玲传》之后

谁人堪比张爱玲——写于读《张爱玲传》之后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24-08-20 17:14 被阅读0次

    据实而言,当把刘川鄂先生所著的堪称大部头的《张爱玲传》(近600页)读完之后,除了感佩,内心仅存的只有感愧。何出此语?不论从什么样的角度审视张爱玲,我们与她之间的隔空是永远无法填平的。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描述似为不妥,但在某些方面,我们面对张爱玲及其作品时,仰视远多于平视,不可能去俯瞰。

    投之以仰视,不是羡慕她贵族的出身,而是仰慕她的才情和独立的人格。按照传统世俗标准与价值观去衡量和评价张爱玲,她显然是一位“不合时宜”的生命存在。之所以许之以这样的生命定位,源自她在75年的生命履历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成色。贵族血统的她出生在旧社会,如果没有激荡的时代洪流的冲击,她的人生图谱会以另外的方式描画,可新旧时代的交替变革每一个人都会被裹挟进去,而且很难掌控自己的命运,瑛瑛也不例外。

    面对时代洪流的冲击,有的人能够很快地适应并完成转身,有的人则会迷恋于自己的拥有,守住固有的思维,瑛瑛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人。自我定位为贵族子弟,随之与社会相处时表现出的就是典型的纨绔子弟的做派,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无所事事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可想而知,这样的男人成家后对家庭会投之以什么样的态度。毫无责任感,性格乖戾,处理与家人的关系时,其乐融融只是痴念。幼小的瑛瑛是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和父亲的责骂中度过童年的。也许是童稚期这段至暗的成长经历在她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慢慢养成了她少言寡语,有时候近乎冷漠的性格;也许是在成长的关键期没有真正享受到温馨的家庭生活和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在她的一生中除了与母亲和姑姑关系亲密,与父亲、弟弟的关系始终隔着一种无以言说的厚障壁。一生的颠沛流离与其说是她骄傲不羁的性格使然,毋宁说是情感深处没有亲情的填充,导致她没有安全感所致。对亲情表现出的冷漠,在外人看来是不近人情、不食人间烟火,但是走进她幼年时特殊的成长经历也许就有了别样的定性。

    成长的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和人格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法预估的。尽管缺少爱的家庭给瑛瑛造成伤害,但深厚的家学为聪颖的瑛瑛的启蒙提供了优渥的资源。正是耳濡目染于家学,7岁的小瑛瑛就表现出不同于同龄人的超慧,一篇文章对小瑛瑛来说完全是出于顽皮天性的释放,但这种初露锋芒的小试牛刀让亲朋好友感到震惊。诚如她后来在散文《天才梦》中所写,天才的养成除了有先天基因打底色,后天的机缘巧合必不可少。瑛瑛在文学方面表现出来的“天才”本色可以说一直保持到晚年。世人对瑛瑛——张爱玲富有的文学艺术才情的感知,她留存于世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最直接的介质。之所以说是文学艺术而不单指文学,源于她一生涉足的艺术领地留下印痕给人们带来的体验与感受。

    “才女张爱玲”,这是她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她的才情,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理论研究,亦或是影视剧写作、中外文互译,都烙上鲜明的张氏印记,无人可代。当然,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角度看,她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更多源于她在文学创作方面表现出的慧质。从“沉香屑序列”开始,《半生缘》《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秧歌》《小团圆》……这些小说不论篇幅长短,一旦进入读者世界,就刮起张氏旋风;她的散文涵涉寻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她以女人的敏锐观察着生活的周遭,她用女人的睿智思考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然后把自己独特的见地付诸文字,于是一篇篇字字珠玑般美文佳作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精品;除了文字之功,她在影视剧方面表现出的才情也让专业人士汗颜折腰;而对《红楼梦》的研究所著的《红楼梦梦魇》《海上花列传》作品的研究与,像《红楼梦魇》,把用吴语方言写的《海上花列传》翻译成白话普通话进行推广,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至于把外国名著,像《老人与海》等翻译成中文推介到中国,为国人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张爱玲涉足的文学艺术领域看,哪一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斐然的,很少有人能够企及的。

    俗话说:“有才的人都是怪人。”此话也许过于绝对,但是用在张爱玲身上还是可以讲通的。在世人眼里,张爱玲的“怪”不是“怪异”与“魔性”,而是她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与时代、与自我相处时所表现出的超出常人理解的思维方式。个人感情的处理,因为太任性,太自我中心化,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与麻烦。特殊的历史时期与有妇之夫的“汉奸文人”胡兰成维系多年的“生死之恋”为常人不能理解;陪伴年长自己很多,已经落寞潦倒的赖雅走完人生。明面上的两段情感史,在张爱玲的人生中留下的痕迹是很深的,有些方面给她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合的。不过,对于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在张爱玲看来却是一生值得珍藏的。这种近乎偏执的任性也只有她可以坚持,至于外人投之以什么样的眼光,诉之以什么样的评价,与张爱玲无关。

    其实,张爱玲在处理个人感情方面表现出的“另类、异类”,与她更多时候把自己包裹在自我的世界,很少感受外界的温暖不无关系。出生在上海,辗转于香港、台湾、日本,在美国卸下人生大幕,凭借才情与人气,张爱玲是不会缺少朋友的。但是,梳理张爱玲的交际圈和涉及的人际关系,真正成为她信得过,并值得托付的人为数不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她虽然没有到“至清”的程度,但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过度的苛刻与挑剔”,还是让很多愿意接近她的人望而却步。给人不可接近之感,有时候不是她的刻意为之,而是她由内而外溢出的那份气质,让人们情不自禁地就产生“矮化”的感觉。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言自威”吧!

    当一抔骨灰撒在浩渺的太平洋上时,“才女张爱玲”这个真实的生命存在就退出了人生舞台。但是,她留存于世的文字,以及围绕她的生活、人生留下的话题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张爱玲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她的言行举止,她的思想做派,她的特立独行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是后人无法复制的,因为她的“怪”、她的“才”是没有谁能够达到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人堪比张爱玲——写于读《张爱玲传》之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qzv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