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题记
我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安定富足。我们更应该追求精神文明,礼让之举深入人心。比如男士说“女士优先”,女士说“有酒食,先生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也亦如此。比如“好” 字,代表着女人和男人,为何要女字旁在先?两者结合凑成“好”,而好代表着一种期许与和谐。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常能听见男生说:“凭什么我要让女生”?这令人深思的问题,并不一定非得谦让女生,只是礼让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礼让能让自己收获“美好平和的状态”,何乐而不为呢!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也常让学生思考,这“好”是不是自己想要状态。如果是你可以考虑礼让女生。如果不是,你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如此一劝解,许多同学还是很乐意接受并和解。
礼让之举,要从始而终,由幼及老,如此一来,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礼让之举方能代代相传。
我家离小学的距离大概800米,上三年级的时候,有幸被选为班长。由于距离最近,于是老师派给我一个美差:教室的钥匙交给我保管,早上我要第一个进教室,下午我要监督同学们打扫卫生后锁好教室门才能回家。
有一天放学,我锁好教室门走出教室,已经接近黄昏。扎着红绳的钥匙没有放进书包而且拿在手上转圈。不幸的事发生,迎面走过来的老奶奶,我的钥匙不小心碰到她的翡翠手镯,咣当碎成两半。当时心里的紧张和害怕,眼泪夺眶而出,手心的汗都能捏出水来。因为这老奶奶在我们这条街上是出了名的泼辣。
老奶奶反手拽住我的书包,就直接把我拉进她家门,开始大声斥责我:“你这吃坏米的家伙(咒骂人的方言),走路的眼睛长在裤裆下面吗?……”她的话就如机关枪像我射击,年幼的我惊慌失措。我用怯怯的声音对她说:“放我回家,我让我爸爸赔钱给您买新的”。可是老奶奶置之不理,不屈不挠地一直再骂,恐吓我就不让我回家,让我爸爸妈妈自己来寻人。果真老太太能等,我爸爸过来找到我的时候降临八点了,简单谈完赔偿,我爸就领着我回家并安慰我没关系。
老太太这样的行为,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是何其可怕。从那开始,为了不经过她家门口,害怕她在拉着不放。我上放学硬是绕了一大圈。而今再想起这件事,但凡老太太有点礼让之心,或者是善良之心,这样的恐惧就不会一直弥留在一个孩子的心灵。生为华夏儿女,我们需要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也需要礼让之心。
清朝的大学士张英,其家人在修缮宅子时,由于地界不清而与邻居发生争执。家人便给大学士张英写信,请他出面交涉。张英见信后哭笑不得,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书信,率先礼让三尺。邻居一看,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两座宅邸之间于是就有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这就是有名的安徽桐城“六尺巷”。
以史为鉴,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主动礼让,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生活就会出现很多和谐的画面,温暖的瞬间。
高二那年,我独自外出旅游。一个风雨交加的早晨,为了不错过羊城的早茶,我冒着雨走在去珠江帝景的路上。在进入帝景正大门的红绿灯路口,一辆经过我身旁的车减慢速度,并摇下车窗招手示意让我先过。这样暖心的小举动点亮了我一天的心情。羊城有容,更有礼。车主本可以直接行驶,车轮压过路上的水坑势必溅起行人一身是水。正是车主能有为人着想的善良,轻踩刹车之举,传递着这座城市的文明之风,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美好。
正是遇见许多“礼让”的美好,所以想把美好传递。正如歌里所唱: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点爱,世界将会更加美好。礼让从我做起,身边的小事做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