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体悟岁月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上)第二十二节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上)第二十二节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19-11-16 16:25 被阅读0次

此节,即名句: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而已的出处。前人对此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①、没有遭到失言的挫折;②、因为没有进言之责而轻易不劝谏;③、不足以责备等。然而,就言语本意来说,也有广纳言路的意思,也有谨慎交谈的意思(言语间稍有不慎就会暴露自己的真实状态),但,作为《孟子·离娄》篇章而言(讲求做好自己【十九节中:“守身为大”;二十节中,仁、义、正;二十一节中:“之”】)以上至少五种解释也许都太过于“远”,且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寻找例证来辅助(孟子)所阐述的观点也过于困难。

所以,也许,此节内容孟子所要劝谏的仅仅只是谨言慎行而已。

赏析(勉强):若真要对此节内容做一定的赏析,可与二十一节共同来看,二十一节中的意想不到的赞誉与非议,也许只是人之易其言也的产物(他人不对自身说过的话而负责,听话者反而落入其套,也即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反用),若在成事过程中,过分的听取与依赖他人的易言,反而对自身的前行有阻碍作用,自认为能受到表扬的时候去引来非议;自认为要受到责难或是批评的时候,却获得了赞誉,是否反过来做事就真正正确了呢?其实,并不知道,也许只是他人一时无心的言论罢了。

赏析2:在给予他人以非议与赞誉之前,必须首先对自己所即将要说的话负起责任(每一句话,都得走心——好即是好,坏即是坏,不能因为奉承而谄媚,也不能因为妒忌而诋毁),因为在较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下,大多数人都会听取周围人的建设性意见,若说话者本有私心(情),可能会陷听话者于两难境地而无法自拔,且,若在生活环境中给予他人以不负责任的话语越来越多,久而久之,社会风气也就被拖入了万劫不复——人与人之间的信誉、信用降到最低限度,也就会使得整个人类社会的隔阂(膜)慢慢增大(厚)。最终会导致,人心的麻木,风气的恶劣,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感情也付之东流,让作为群居的个体,变成了独居的个体。到那时,人类的发展也就被人类自己给遏制住了,没有同为人类的帮助与写作,人类最终走向孤助无援的深渊。

引申1:“人之易其言也”中亦能发现人言可畏之理,而此间的畏,并不是畏他,而是畏己。当一个人真正有其分辨能力的时候,根本不怕他人谄媚,也不屑他人的诋毁,能够知道哪些人说的是真话,哪些只是社交辞令,哪些是他人为了其自身的利益而说的违心之言。若一个人说了太多的违心之言,久而久之,周围不再存在一个能够与之交心的朋友,而他也终将成为光杆司令(然而,其实,在现实中更多的是社交辞令,不那么容易听得出谏言与蜚语)。换言之,自己因为自己的违心之言,而被聪慧的社会(人群)所分辨出来的时候,他人会对你重新进行一番审视,在确认了这些违心之言真正出于一个伪人之口之后,随即会被社会淘汰出局,甚至失去立足社会的资格与权力,更不用说日常生活的供给与填补了——都可能成为奢望。

引申2:纵观《孟子》全章,较多的反语醒世也是其中最大的特色之一:“易而无责”,人世间哪有如此简单的事情,此节虽短,亦是反语相谏,即:易言若不用负责时,也患者罢了;若要负责之时,也许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包括生命——古时,因说错一句话而被杀的人不在少数)。

引申3:以反观来论此节内容,仅仅十字,却反应的是最基础的“因果”,自己所说的话被他人听见,也许当下没有什么问题,但却也变成了日后所得果报的因。所以,若想要结善缘,得善果,就必须说真正正确的话(不需要重新修改,或是让他人听话之时感到身心舒畅),无关好话、坏话,而只因自己所说话的初衷是希望他人因为自己的话语而变得更好,变得更善,这才是人们真正该说的话,也就是真正正确的话。当然,对于因果来说,语言只是其中一个小环节,还有自己的行为、态度、思想等,若觉得当下不会有什么问题而放肆的去违背人伦常理,那么,日后的果报定然会让你悔不当初。所以,不是无责耳矣,而是人莫易其言也。

另:此节,易言与“无”责互为因果相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上)第二十二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rby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