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与树影将小城打扮得分外妖娆,白日未消褪的暑气随晚风吹来,粘腻焖燥。虽已午夜时分,天水街上仍有不少人在纳凉,他们或走、或坐、或聊,吃着,喝着。因有他们与我们,这个热气腾腾的夏夜,充满了烟火气。
我们凑热闹,挑家客多的饭店走进去,刚坐下,服务员便拿着菜单过来招呼。我一抬头,惊呆了。只见那女孩儿二十余岁,眼窝深邃,五官立体,有几分混血气质,她随便扎着马尾,露出光洁饱满的额头,普通T恤和牛仔裤都穿得那么好看。点完菜,她刚转身走,又来一倒水的,也是位水灵标致的小美女。饭还没吃上,同来的家人们都不淡定了,纷纷低声感慨,连餐厅服务员颜值都这么高,想来,古代皇帝选妃的指定地,果然名不虚传。人美,让我对这个陌生城市顿生好感。
窗外有月亮,街上小贩叫卖声与邻桌客人猜拳行令声此起彼伏。客人们就着月光畅饮,桌上,尽是小菜与酒瓶。此时的月光,彼时,也一定曾照亮过无数个先人们的夜晚。不知他们是否也如我等这般,有过长途跋涉的艰难,也有过路遇良辰的欢愉。他们会刀光剑影地拼杀、才情迸发地诗与歌,或举杯邀月吗?我无从知晓,只看到天水这样美好的月光一直都在,普照古今。
定是因人杰地灵,天水才会英雄辈出。这里有世人皆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收姜维等。记得姜维出场时,赵云曾怒喝:可识常山赵子龙否!姜维笑曰:汝可认得天水姜伯约乎?结果,赵云大败而回。据《三国志 蜀书》《剑阁县续志》等有关史料记载:维少孤,自幼博览群书,酷爱孙武之学,有胆义,才智超人,蜀相诸葛亮取天水关时,维归蜀,亮特器重之。
这些搅人血性的故事,令人充满重回万马齐嘶的三国古战场的豪情。乱世出英雄,和平年代的我辈,只能在梦里骑骏马、戴盔甲、统千军,做想象中的帅与将,沙场驰骋。
据说,这里曾走出了伏羲、李白、李世民等历史文化名人。此处还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发挥着连接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桥梁的重要作用。上溯到一两千年前,这里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之一。现在,这里不仅有伏羲庙,还开通了“伏羲号”旅游高铁,天水直发敦煌,让麦积山石窟的雕塑与敦煌莫高窟的飞天,碰撞出新的文化火花。
满脑子跑火车,哐且、哐且、哐且。
一瓶冰啤下肚,凉凉的液体流入体内,解暑、清爽、过瘾,舌头却变硬了,我还想喝,他们说,你醉了。我不以为然,念叨着,才一瓶,怎么会醉?但我心早就醉了,醉倒在天水的月光里。
出美女与英雄的宝地,风景也一定不会太差。
怀着美好的向往,次日醒来,我们便向麦积山石窟进发。到山脚下,抬头一望,便明白了石窟得名之因。远看,其外形像极了三夏收麦季,老农堆在自家地里的麦秸垛。不同的是,农忙时地里的麦秸垛一堆堆、一垛垛连成一大片,很是壮观。这里的“麦秸垛”独一个,孤零零地杵着,像个和家人走散的孩子,在天空下显得那么孤单、茫然。近看,这哪里是麦秸垛?分明是马蜂窝!只见峭壁绝崖上均密密麻麻布满蜂房般的窟窿,不用想,那就是石窟,住着一尊尊雕塑。
生平只看过龙门石窟与乐山大佛,无不以雄伟、宏大、朴素著称,感觉他们都是神,与我们相隔有从天至地那么远的距离。麦积山的佛像雕塑与他们不同,不仅石窟规模小且集中,几乎所有窟龛都集中在一座山的一面崖上,色彩丰富,有些身上的油彩还非常完整,在阳光下显得异常明亮华丽,生动得似乎体温与呼吸尚存。其风格更多样化、生活化,无论是佛像的大小、类型和表情,都和人的距离贴得更近。这里的神不像神,更像生活中的平常人。
游览栈道惊险陡峭,悬空在山崖边儿,需爬很多高且斜的台阶,才能上去。挥汗如雨地登顶后,择一树荫下小憩,一会儿便觉舒服多了。我闭上眼睛,双手合十为家人祈福。其时太阳正烈,夏虫聒噪。但不知怎地,山风一过,我便随着心的方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我又看到了前一晚上的月光。
月下赶路的一行人,用骡马驼着沉甸甸的货物,在天水古道上走着。他们不知道,当时古罗马的女性们,以穿上他们运来的轻薄丝绸裙子上街为时尚。他们不知道,现在国际专列风驰电掣,早代替了骡马、骆驼。他们更不知道,远方不远,路在脚下,从丝绸之路到现在的高速公路,走着走着,也就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