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戏说网文现状

戏说网文现状

作者: 沧浪之水清且浊 | 来源:发表于2021-08-15 22:13 被阅读0次

    故事与情节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在颁奖词中这样说道: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确实,对于大部分非功利性的阅读者们而言,读书最终所读的还是故事。故事的形式种类是丰富多彩的,而在它的众多载体中,以书本来承载的故事受众面无疑是非常广的。故事包含情节然而又不全是情节,明朝时候大才子金圣叹曾经说过:平生最恨的就是看完书后只记得情节的人了。对于他的这种说法,我最初还认为是在哗众取宠,然而当我看过他批的水浒之后便彻底被折服了。金圣叹看书是非常细致的,细致到什么地步呢?例如在水浒传武松景阳冈打虎这一节里,说武松前后一共喝了十八碗酒。金圣叹在这一段的批文里特意数了好几遍,最后确定是喝了二十一碗酒,是作者描述错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看了他的批文后,我才逐渐觉得早年间读的那些书好只记得情节,可以说是十分对不起作者的辛劳了。所幸现在回想起来还略微记得一些书中细节描写,也算是没有罔读这些名著吧。

      因此读书的本质上是读故事。而形形色色的作者其实本质上也都是讲故事的人,然而时至今日讲故事的人却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小说而言,写作群体不再局限于学院派或文学天才。网文成为了流行度远超传统文学的新物种。理论上来说,任何不缺双手、心智健全的人都可以用一张键盘创造网文作品。这样的低门槛大大发掘了原本很难发现自己创作天赋的作者群体,他们可能是服务行业的打工者,可能是销售员,但其中的天赋者会发现——"原来我和小说家一样会讲故事"。在起点中文网这一类现代网文小说平台中他们与大学教授的起点是平等的。

    时代是最好的温床

      此外,网文也是流行文化中目前"进化"程度"最高的门类。它几乎是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而同时发展,经过多年发酵后,虽然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状态,但已经出现《赘婿》、《雪中悍刀行》、《临高启明》等广受赞誉的精品,顶尖的网络文学隐隐出现走向精致化的苗头。

      可以发现:越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文艺门类,在今天的创作门槛越低,且越有大浪淘沙出黄金的趋势;越是新的文艺门类,创作门槛相对越高,专业人才越难以被取代。

      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甚至可以得出创业者在文化产业逆袭的方向:得“屌丝”者得天下。这也是当前市场充斥了形形色色的“霸道总裁文”,”穿越转生文”这类文学作品的原因。作者们正是看到了市场上大多数的读者受众而进行创作的,而这些作品恰巧满足了市场大多数人的需求,因此他们得了利。

    网文的俗与雅

      从市场角度而言确实是这样,然而从文学价值角度来看又是如何呢?

      毛主席于1942年5月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他在这次讲话里曾这样说道: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

      确实如毛主席所说,文艺创作者本身不能脱离群众,因为文学作品本身还是要面向大众的。而我们也并不能因为创作出的”阳春白雪”没有市场而去指责那些大家所喜爱的“下里巴人。”如此看来这一类泛娱乐化、轻量化的文学作品主流充斥于市场似乎是合理且正确的,毕竟这些作者确实熟悉人民群众,知道大家想要什么。

      然而,在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就市场而言当代盛行的通俗文学确实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这一类作品其实连“下里巴人”都算不上。回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的确是不为主流所认可的,然而到了后代却往往能够大放异彩,使人们得以重新认清其价值。

      例如唐代的传奇在当时的文人看来都是些小说家的不入流之作,而宋朝的文化瑰宝宋词在当时也被主流文人们认作是市井凡夫俗子们的消遣,明朝时候坊间盛行的“三国志平话演义”,“三言二拍”一类优秀作品也都不为文人所重视。这些都是在民间广受欢迎却被官方嗤之以鼻的作品,而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些作品无疑是十分成功的,本身的文学价值也不会因那个时代主流的贬斥而有减损。

      那么现在所盛行的网文小说是否也跟那些不被时代所理解的优秀文学作品一样,具有自身的价值,只是因为我们当代主流的不理解呢?

      确实,单从不被主流所认可,受到了社会大多数人所喜爱这两点而言确实是符合的。然而仔细思索后不难发现,这类文学并不具有之前那些文学作品的价值,更不必说历史的传承性了。

      首先,之前的优秀文学作品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流的体裁。然而由于创作者的不同,所创作出的作品风格与类型都是迥异的。但就唐传奇而言,作品的体裁从爱情到官场到友情再到志怪几乎无所不包,各种不同的故事都能够大放异彩。而宋词也是题材保罗万象,无所不谈。从坊间柳陌花衢到抒发报国壮志,本身的内容都是十分丰富的。而再看今天的通俗文学,不难发现,其本身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只要一个题材的成功了大家都争相效仿,缺乏原创性与自身的新意。当然这一现象不仅限于文艺界,包括互联网、新媒体、游戏等诸多行业都存在这一现象,单就批评文艺确实是有失公允。

      再来便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自古以来都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宗旨。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剧情如何发展。作者都是秉持着劝人向善的立场的,而教化群众也一直是所有文艺作品的一项功能。而现在所流行的文学作品似乎都将此忘却的一干二净了。书中充斥了大量“不劳而获、天降横财“这一类的情节以满足读者们的某些幻想,除此之外也充斥着不少:”扮猪吃老虎、以眼还眼之类同态复仇“类的情节以满足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充斥着压力亟需释放的读者们。这类文学作品所传达出的三观本就是充满问题的,其所谓的教化功能更是无从谈起了。

      除此之外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能够对社会的各方面进行反映。除了自身的文学价值外,同样应该兼具史学价值。例如明朝时候一直登不得大雅之堂的《金瓶梅》便是如此,书中所描写的生活琐事等方方面面恰是对明朝时候人们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同时书中的文化覆盖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其中包含的文化底蕴更不用说。而这一点同样是当代的大众文学所缺乏的。

    视角的转变

      中国文艺当下还有一个怪现状:越是不读文学书的人越操心文坛,为什么只有郭敬明和唐家三少了,为什么只有网文了?中国文学是不是不行了,落伍了,走下坡路了?

      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却很少发言,他们知道文学这个阵地一直枝繁叶茂一直有好作品读就可以了,知道和文学没有交集的人根本没办法谈文学。

      借用一句官方的话来说便是:我国当代文学当下的主要矛盾(短板)是人民日益降低的文学阅读能力和依然强盛和保持一定水准的的文学创作之间的矛盾。

      除了文学爱好者,文学已经和大多数人没有关系了。大部分人已经失去阅读文学书的能力,只能读网文和畅销书了,甚至这些书也看不下去了,只能看标题党新闻和视频了,好玩的是越是不读也读不懂文学书的人,不知道文学为何物的人,越喜欢贬低文学和作家。

      有人不同意说为什么八十年代都喜欢文学,还不是现在文学不行了。人人一本文学书本来就是不正常的,八十年代除了文学还有什么主流的休闲娱乐方式?大部分人不是喜欢文学,而是只能喜欢文学,否则不得无聊死。

      某个角度看,没人关心文坛其实是好事,说明大家生活更多元更丰富了。相较于文学大家有了更为便利、廉价的娱乐。而文坛的事情交由圈内的相关人士去操心好了,毕竟社会分工都已经如此细化了。文坛变得与其它自然科学学科一样,成为一个仅由圈内相关人士活动的平台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恰巧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真实写照了。

    长短之辩

      因此在当今文艺创作的大环境下,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通俗文学对创作者而言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通俗文学的创作也因此产生出愈来愈长与愈来愈短两种不同的分支,愈来愈长的诸如在各类网站上连载更新的作家们,这类写作者们如同早年一些作家们的创作一样,创作一点就在网络上发表一点。有所不同的是,伴随着互联网的便利。那些职业写手们往往能够做到按日更新,更有甚者一日三更也是有的,因为是边写边发表,再加上小说一旦完结就意味着少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加上现代读者的及时反馈机制,创作者甚至可以一边翻看读者对于这一章的评论一边构思下一章的作品,有的剧情写不下去了还可以在评论区里找找读者们的好点子。因此这类故事往往就愈写愈长,其中也不乏写不下去中途夭折的作品,按照网上的话说也就是“太监”了。(之所以用这个词是因为这类故事与太监有一个共同点:下面没了。)而我也曾经尝试过在这类网站上进行相关创作,所选择的还是当时较为流行的三国题材,最后由于种种原因也以“太监”而告终。所幸当时的读者也不是很多,到没引发些别的什么事情。

      而愈来愈短的创作方向则是体现在一些自媒体与公众号上,对于日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来说,人们所需要的正是这类短篇作品。从心灵鸡汤到历史小品等等种类十分广泛,大多不会超过三分钟的阅读时间,正适合人们在地铁等闲暇时间的阅读体验。这类短文的创作要求比长篇网络文学还低,而对于这类文章的创作者而言点击率与流量便是唯一的追求,也是获利的最好手段。也因为这种种原因催生出了一大批的标题党,一个个都深得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髓,只要能把你骗进来看这篇文章就算是成功了,如果再有评论就更好了。哪怕评论是骂作者的也没关系,点击量够了就行了。以至于有很多创作者为了得到更多的浏览量与点击量不仅故意取一些噱头样的标题,动辄就评个十大、五大什么的。而参照鲁迅先生的话:我们大部分同胞都有”十景病“。大家都爱看这种排名,再在文章里故意犯一些常识性错误就更好了,这样一来下面的评论就更多了。

     人人都想当姜太公,殊不知到最后都成了塞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戏说网文现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rdp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