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过和自己写出来的小说角色谈恋爱吗?恋恋书中人(Ruby Sparks)的男主这么做了,他是一个年少成名却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天才作家,在新书中创造了一个女艺术家Ruby并爱上了她。然后有一天,Ruby居然从纸上走进了他的真实生活,像书中描写的一样和男主谈起了恋爱。
“活的”Ruby和男主的第一次见面,吓得男主以为自己得了精神病这部电影可能是一个现代版的皮格马利翁,满足的是宅男对女神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可能是一个讨论伴侣如何相处的故事,Ruby最后逃离了控制狂男主说明互相尊重和个人空间的重要性。又或许这部电影象征着女性对社会性别的反抗,男主为了留住Ruby不停地修改她的性格,和社会为了让女性安分守己而不停“塑造”女性刻板形象如出一辙。不过作为一个拖延症患者,我看到的男主是一位在现实和幻想中挣扎的病友。
拖延症的第一个特点:永远都在准备中。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男主被称作“天才作家”,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拖延症总想把事情做到最好,要写出最好的文章,就要先准备好工具、环境、食物等等。仿佛只要出现一丝瑕疵,就会带来坏的结果。为了不出错,只好不开始。
万事俱备,但就是没办法开始写作的拖延症男主男主的心理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是让他写一篇"越烂越好"的短文,这暂时卸下了男主的“完美”负担。男主创造出一个“生活一团糟但人见人爱”的画家Ruby,结果思如泉涌,不管白天黑夜,除了写作不想做别的事。浪费时间的愧疚感让男主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紧紧地抓住这个写作机会。
拖延症的第二个特点:总想一步登天。对正常人来说,工作像种田。每天浇水施肥,时间到了自然会开花结果。对拖延症患者来说,工作却像淘金。一天风餐露宿,却希望淘出黄金无数。一旦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或发现需要付出的努力超出了预期,“准备中”的状态又会卷土重来。
拖延症患者害怕停下来,因为又会陷入长时间无法开始的状态男主坠回“准备中”死循环的方式有点特殊。因为电影中Ruby在这时变成了真实的人类,再写Ruby的故事就有操纵他人的意味了,于是男主顺理成章地停止了写作。
但男主没有意识到,他创造的Ruby其实就是他自己。尽管他们长得不一样,性别也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再明显不过,比如他们都是高中退学、都不用电脑、都是生活白痴。还有一条隐藏的共同点,就是内心都渴望被“约束”。
男主离不开Ruby,通过写作控制Ruby离不开自己,暗示他们本来就是一个人拖延症是种富贵病,多在有足够自由的人身上发作。“约束”的本质就是限制各种自由,逼你不得不去完成一件事。对于拖延症来说,“约束”是一剂治标不治本的安慰剂。
“约束”可以是对肉体的控制,比如饥饿或者疼痛。假设男主不写作就会挨打或挨饿,那么就算是毫无意义的堆砌单词他也会写下去。“约束”更多得是对精神的控制,比如压力。男主的父亲对他一直很严厉,是精神“约束”的化身。为了能得到父亲的认可,男主通过拼命写作来证明自己。
父亲去世后,男主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突然没办法写出东西。但潜意识里他明白父亲带给他的压力也是让他有紧迫感的动力。男主对“约束”的渴望投射到Ruby身上,转化成Ruby从高中就开始和各种中年成熟男性交往,希望得到爱和保护。
但Ruby的各任前男友中有的只符合年龄成熟这一项标准。心智品行不成熟的,比如酗酒者等甚至会伤害到Ruby。这反过来暗示男主可能尝试过用各种各样的“约束”来逼自己写作,有一些“约束”甚至对他造成了伤害。
Ruby,男主幻想中最好的自己Ruby是男主幻想中最好的另一个自己。男主对自己的外表身材和性格不自信,Ruby美貌性感又外向。男主被人怀疑江郎才尽,因此总觉得别人叫他天才作家是在嘲讽他。Ruby大大方方地说自己画画很厉害,可以边闲聊边画速写证明自己的实力。
这就是拖延症的真正病因,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想象中的自己越完美,现实中的自己越不敢轻举妄动。男主迷恋Ruby,沉溺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也无法再创作别的新书了,他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和Ruby一起度过浪漫的二人世界。
哥哥一直视Ruby为男主创造的玩具哥哥在影片中是作为男主的对比,一个能接受现实的人而存在。哥哥是男主唯一的朋友,也是除男主外唯一知道Ruby来历的人。但两人对Ruby的态度却天差地别。男主爱Ruby,介绍Ruby和家人认识。哥哥却总是私下和男主开玩笑,让男主把Ruby变成大胸长腿。在哥哥看来,就算Ruby生理上和人类一模一样,只要男主能随心所欲控制Ruby的行为和思想,Ruby就不算是个人,最多是男主创造的神奇玩具。
尽管哥哥有时也会羡慕Ruby对男主言听计从,吐槽自己的妻子有时候真的很刻薄古怪,他却从来没要求男主也给他写一个“Ruby”,相反却一直表白他的妻子。哥哥的妻子,象征哥哥面临的“现实”世界。哥哥曾提到,他的妻子有段时间和他分手了,暗示他也曾沉溺自己的幻想。不过最后他还是学会去了解并接受现实,所以妻子,也就是现实又回到了他身边。
男主也拥有过“现实”——前女友。前女友("现实”)被设定成是努力的小作家,男主帮她修改草稿,带她认识出版人。前女友在男主父亲去世后立刻就和他分手了。父亲去世,象征“约束”消失,没人再强迫男主去认清他自己。男主是一书封神的天才,宁可停止写书,也不愿意接受自己被编辑吹毛求疵、被出版人评头论足的小作家形象。前女友("现实”)只能离开。
男主和前女友互道再见,和现实正式决裂男主和已经成功出书的前女友再度相遇,两个人吵了起来。前女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男主从来就不想去了解真正的她(“现实”)。前女友(“现实”)和他起冲突的时候,他选择假装看不见。所以前女友(“现实”)就放手让男主和他自己(“Ruby”/“幻想”)谈恋爱。最后俩人互道再见,男主和“现实”正式决裂。
男主和前女友(“现实”)对峙的时候,男主的经纪人,一个中年成熟男性(“约束”)接近了孤身一人的Ruby。从开始斩钉截铁地拒绝经纪人的调情,到脱到只剩内衣打算和经纪人一起游泳,Ruby态度的转变折射了男主内心的转变——和“现实”握手言和已经没可能了,要选择“约束”来躲避拖延症吗?在捉奸现场,经纪人(“约束”)邀请男主:“要一起游泳吗?”
如果男主同意了,意味着同意经纪人帮他“约束”Ruby。经纪人后面一定会成功引诱Ruby离开男主。经纪人是恶性“约束”——嫉妒的化身。他本来是不得志的作家,转行当了经纪人,暗地里却对男主各种诋毁。被嫉妒和愤怒冲昏头脑的男主可能会赌气写书。他又有了迫切地向别人证明自己的需求,他要向Ruby证明她的选择是错误的。
经纪人邀请男主加入他和Ruby一起游泳“约束”的实质,就是让你忙于被各种别的情绪支配去做事,以致于暂时没法去讨好挑剔的另一个自己。但“约束”迟早会结束,幻想中的完美自己会回来,你又不能做任何有损它形象的事情了。
Ruby差点出轨让男主终于明白了幻想的荒诞可笑,他幻想的另一个自己自我感觉太好,好到看不起真实的自己。他终于决定直面现实,驱逐Ruby。分手的方式很惨烈,男主当着Ruby的面打字来控制折磨她:让Ruby趴在地上学狗叫、边跳脱衣舞边说我爱你、大跳鼓掌说男主是天才等。
骇人听闻,对吧?不过这种残忍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做过——对自己。你有遇到过讨厌的人,所以在脑中让他/她经历了各种不幸吗?你有遇到过喜欢的人,幻想他/她疯狂地爱上你,各种追求你?自己的成果被现实否定后,心里却想象他们都称赞表扬你?这些“他/她”和“他们”,就是你的Ruby。这些你脑海中的配角和观众们,只为一个目的存在,让你感觉自己完美。
打字机就是男主的大脑,用大脑能控制的人只有一个,男主自己。所以真实场景可能是这样的:男主趴在地上学狗叫,男主边跳脱衣舞边说我爱你,男主大跳鼓掌说自己是天才。男主终于明白用大脑就能伤害的人只有一个,他自己。然后他离开了打字机,哭着对倒在地上的Ruby表白:“我爱你。”
折磨Ruby,就是折磨男主自己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Ruby从地板上一跃而起,趁机麻溜地逃跑了。Ruby消失后,男主收起了打字机,换成了电脑。收起了脑内的长篇幻想,写出了真实存在的第二本书。男主还遇到了一个长相酷似Ruby的女孩,不过就算女孩的朋友对男主的新书评价不高,男主已经不介意了。
影片戛然而止,生活还在继续。说句题外话:如果你的大脑告诉你,你现在要趴在地上学狗叫、边跳脱衣舞边说我爱你、大跳鼓掌说自己是天才,怎么办?
先别觉得自己疯了,找一找有没有摄像头。找到的话,恭喜你。照大脑说得做吧,你可能是个演员,正在挣大钱。没找到的话,也恭喜你。照大脑说得做吧,你的幻想正在掌控你的大脑,过后你会感觉自己越来越完美。如果明明找到了摄像,也照大脑说得做了,却被关进了疯人院,还是恭喜你。你可能是个难得一见的神经病,留下宝贵的科研影像可以造福后人。如果没找到摄像,乖乖地照大脑说得做了,却什么都没发生。不管怎么样都要恭喜你,至少你还活着,知足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