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妇女节的称呼被各种代替。
“变美节”、“女神节”、“女王节”,今年京东还将三八的促销活动命名为“蝴蝶节”,妇女节反而被刻意忽略了。
妇女节全称为“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来看看联合国关于节日来历的介绍:
国际妇女节起源于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妇女运动大事,妇女勇于抗议工作条件,争取选举的权利, 1917年3月8日,俄罗斯妇女举行抗议和罢工,争取“面包与和平”,四天后,沙皇退位,临时政府授予妇女选举权。后来,联合国将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
这个节日的设立,是为了提醒每一个女性,永远要努力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不要因为性别就忍受差异对待。
这样一个对女性充满鼓励的节日,为什么很多人却不愿意提及本名呢?
是因为我们意识里不喜欢“妇女”这个词。
妇女,在官方辞典中,是成年女子的通称,司法解释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而在生活中,更多人认为只有已婚女性才称为妇女。
即使我们随着社会理解大流,认定已婚女性,或者说达到可婚配年纪的女性才叫妇女,那为什么又要打出“我不过妇女节,只过少女节”的口号?
只有永远少女才是女性的价值体现吗?
老去是人类的必然历程,至少现在是。所有人都不希望变老,但女性的恐惧显然比男性要高出许多。
男性变老,可以自然地被称为大叔级人物,时间沉淀下来的是身份地位和钱财,甚至可以继续得到年轻女孩的青睐。
而女性,从小就被指引着去追求外表的美丽,这种美丽与年轻紧紧连在一起,当体重多了1kg,当脸上多了一条细纹,就足以引起惶恐不安,好像维持青春是一生的追求。
男性恭维这种青春貌美,因为他们出于观赏角度,所以他们总是祝福女人青春常驻。虽然高颜值对男人女人都有利,但是女人明显地要背负更多。
长得不够好看的男人被鼓励奋斗,利用权力和金钱获得想要的事物,而女人的价值却过分地捆绑在外表的美丽上,好看的女人可以得到更多,不好看的女人会比不好看的男人更需要努力,可怕的是,我们确实活在这种认知环境之中。
除了美丽,现在社会最希望女性做什么?
答案是,生育。
女性因其天生的身体条件,一直以来被人类繁衍的重担压着,从一开始,这就不是女性的自愿选择,而是自出生起便被动地获得。
社会不断地在女人耳边宣扬,只有成为一个母亲才是完整的女性,聚焦到个体,女性被生育任务压得喘不过气,生育价值仍然被认为是女性最大的价值。
一旦女人流露出不愿意要小孩的意思,男人用爱情来迷惑,家人用责任来鼓动,甚至国家和社会都要用一系列的举措来诱惑。
但是,没有人可以解决女人孕育孩子的困境,她总是陷入家庭和事业的抉择中,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来完成母亲身份的转变。完成生育价值后,同时还要承担美丽减退的损失,从而使得观赏价值大打折扣,来自男性的欣赏眼光减少,加剧了女性对妇女这个词的不喜爱。
可是,女性不只有美丽和生育的价值,她们身上同样有独立、奋斗、自强的品质,就像妇女节的本质,体现女性的价值,站在和男性同等的位置,她们所追求的是更广阔的天地。
当然,所有节日最后都会变成商业的狂欢,这很容易理解,商家需要通过活动吸引消费者,节日是一个毫不费力又光明正大的凭借。消费是中性的词汇,是一种正常的行为。
当女性用自己辛苦赚来的钱购买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东西,这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给予她们满足感,甚至可以表明一种态度:她们完全可以靠自己。
需要警惕的是,女性被消费定义这件事。一个女人的成功如果只是通过消费,简单地利用奢侈护肤品、大牌包包来加以划分,而不是通过她的事业成就,这种成功就太不重要了。
我们太过习惯于对女人灌输消费的信息,女孩就要富养,女人就要买贵的东西,女人就值得男朋友替自己买买买,这固然和商家的营销策略有关,但归根结底仍然是对女性的一种简单性别定义。
男性被鼓励去探索世界的广阔,同样的,女性的世界里也不应当只有消费,也应该有一整个世界,有无数种可能。
但愿我们所收到的妇女节礼物,不再只是一支口红,一个包包,而是来自全社会的支持和鼓励。
我们可以拥有理想
可以为了理想追逐
可以探索世界的广阔
可以实现自我真正的价值
这是属于我们女性的样子
-End-
封面和配图均来自于美国插画师Monica Garwood
她的作品流露出女性的力量,清新而柔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