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问我正念自控法是什么?
你问的这个问题真的把我给难住了,正念也是我追求的一种状态。
时时的正念那是一种境界。
我现在做不到的,希望以后能做到。
正念很难说是一种自律行为。正念应该是一种习惯。而通常人是没有这个习惯,需要刻意去练习,要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和时间。把自己的心念向内收。找到一个客体去观想。最好的客体应该是自己的呼吸。试着学会关注自己的呼吸,呼吸是人的一种本能,正因为如此人却很少去关注呼吸。
为什么要去关注自己的呼吸,因为人的心念如呼吸一样,是连续不能间断的。每一分一秒心念,都在你的头脑中流动。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时时刻刻,都在通过人的感观,来接受外界的信息。而后信息被存储在潜意识和意识里。
能被人觉知到的心念,都是进入意识层面的信息。
人们用已有的思维定式,再将信息分类,汇总。做出情绪判断,会两个结果正向信息与反向信息。
不知道你所说的正念,指的是不是让自己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里还是其它。
正念这词来自禅修的延伸,禅修的目标是得到一颗清凉心,获得智慧,达到彼岸。
以神秀一派倡导坐禅的(静),六祖慧能不赞成坐禅。(动)
神秀一派认为人应该渐悟成佛,六祖慧能认为人可以顿悟成佛。
除去佛教以外,如道教等其它的宗派也有很多都讲禅修的。好像又跑题了。
受了上面的启发,我会把正念分为两种,一种静态的正念,一种动态的正念。所谓的静态的正念,如武志红老师所说的冥想,或者用思维扫描身体。武老师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就不重复了。
动态的正念是行走坐卧保持一种正念。
在与人沟通表达的过程中,让人感受到你的情绪,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下,进而促使行为是得体。
能进入动态正念的人,都是高手中的高手。
你还记不记得武志红老师,曾经讲过人的第三只眼,这只眼能体察自己的情绪,体察到他人的情绪。
我认为第三只眼其实每个人都有,就是人的直觉,直觉是不用思考的,能最快的做出一个判断。是人的一种本能。
再说的具体一些。别看直觉反应迅速,可它也是有过程的。
这个过程是刺激与回应。
不受到外部刺激,再灵敏的直觉也不会启动。
第六感来自潜意识的信息,常常不准,靠不住可以忽略不计。
受到刺激后人会回应,是人的一种本能,只要把心念多停留一秒钟,受到刺激后不立即回应,让脑子再转一个弯。再回应,情绪的正面的可能性可能更大。
我说的都是理论上的,停的那一刻就是所谓的压制,理性都是压出来。
人有理性一面和非理性一面,非理性是人的一种本能,非理性可能更可爱更真实。
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大都处于一种理性状态之中。
正念的另一面是什么?是杂念。
杂念是什么?心念与心念在打仗,在战斗,越打越乱,越战越乱。
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保持一种正念的状态,有的,把杂念切碎。
把每个杂念切碎,都放在此刻的空间当中。
这样的话每个杂念都有自己的空间,杂念自然就变成了正念。
正念的本质就是做心念的减法,留下一个心念即可。
因此,正念会带来一个副产品专注力。
如果说正念是要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那么在诸多的杂念之中,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要不断的去试错,在失败中寻找答案。
打一个比方,要找到正确的答案,要看你收集的数据够不够多,电脑的硬件,软件处理数据的速度够不够快。
还有一个方法是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或者说找到一个公式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我现在也还在静态的正念当中摸索中。
我的心得体会是静态正念,更像一种自我催眠,催眠人的思维,放飞自己的感官。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呼吸,呼吸是自然的一个过程,如果你关注自己的呼吸,意味着呼吸被打断。同理心念被打断,才会有可能被修剪,得到正念。
如果时时的关注自己呼吸,你做不到的话,我也做不到,每天想着多做几个深呼吸。
效果也是不错的。
最好是练习一下腹式呼吸,用丹田呼吸。
腹式呼吸,就是把气息沉入丹田,运用丹田呼吸。
小孩子睡觉时都是用腹式呼吸的因而才会睡的那么香睡的那么沉。人们曾经在妈妈肚子里都是使用腹式呼吸的,长大后人更多的是使用口,鼻呼吸了。
学会腹式呼吸是习得正念一种方法,也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
自控与自律没有什么差异。
自律这事呢?不是人的本性。
是人刻意为之的。
这也就是自律的难度所在。
自律这件事能坚持下去有两点:
1.要有目标,2.要有好处。
实现一个小目标要有好处,实现一个大目标要有更大的好处。
人不是为了目标而奋斗的,人是为了好处而奋斗的。是为了利益而奋斗的。
利益可能是什么?好处可能是什么?可能是精神上的,物质上的,身体上的。
总归,人一定要得到好处或利益人才会自律。这是人的一种本性。
在一点上来说正念和自律是相通的。
我认为正念是和自律没有什么因果关系。
正念与自控是两件事情,各有各的好处。
以上是我的一些关于正念的心得体会,以上的观点不一定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谢谢文春的问题让我整理了一下,对于正念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