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禅波罗蜜大意 第一
【从此,尽(专精)今一卷,大段有五,并是商略(讨论)禅波罗蜜,摄一切佛法,靡所不该。欲开发行者,起深信乐,归宗有在,是中悉未论修行入证之相。】
今明菩萨修禅波罗蜜,所为有二:一者简非,二者正明所为。
第一、简非者。有十种行人发心修禅不同,多堕在邪僻,不入禅波罗蜜法门。
何等为十?
一、为利养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地狱心。
二、邪伪心生,为名闻称叹故,发心修禅,多属发鬼神心。
三、为眷属故,发心修禅,多属发畜生心。
四、为嫉妒胜他故,发心修禅,多属发修罗心。
五、为畏恶道苦报,息诸不善业故,发心修禅,多属发人心。
六、为善心安乐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六欲天心。
七、为得势力自在故,发心修禅,多属发魔罗心。
八、为得利智捷疾故,发心修禅,多属发外道心。
九、为生梵天处故,发心修禅,此属发色、无色界心。
十、为度老病死苦,疾得涅槃故,发心修禅,此属发二乘心。
就此十种行人,善恶虽殊,缚脱有异,既并无大悲正观,发心邪僻,皆堕二边,不趣中道。若住此心,修行禅定,终不得与禅波罗蜜法门相应。
第二、正明菩萨行人修禅波罗蜜大意,即为二意:一、先明菩萨发心之相,二、正明菩萨修禅所为。
第一、云何名菩萨发心之相?所谓发菩提心。菩提心者,即是菩萨以中道正观,以诸法实相,怜愍一切,起大悲心,发四弘誓愿。四弘誓愿者:
一、未度者令度,亦云“众生无边誓愿度”。
二、未解者令解,亦云“烦恼无数誓愿断”。
三、未安者令安,亦云“法门无尽誓愿知”。
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亦云“无上佛道誓愿成”。
此之四法,即对四谛,故缨络经云:
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
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证灭谛,令证灭谛。
而此四法,若在二乘心中,但受谛名,以其缘理审实不谬故。
若在菩萨心中,即别受弘誓之称。所以者何?菩萨虽知四法毕竟空寂,而为利益众生,善巧方便,缘此四法,其心广大,故名为“弘”。慈悲怜愍,志求此法,心如金刚,制心不退不没,必取成满,故名“誓愿”。行者若能具足发此四愿,善知四心摄一切心,一切心即是一心,亦不得一心,而具一切心,是名“清净菩提之心”。因此心生,得名菩萨。故摩诃衍论偈说:
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已过于世间,应受世供养。
第二、正明菩萨行人修禅所为者。
菩萨摩诃萨既已发菩提心,思惟为欲满足四弘誓愿,必须行菩萨道。所以者何?有愿而无行,如欲度人彼岸,不肯备于船筏,当知常在此岸,终不得度。如病者须药,得而不服,当知病者必定不差【瘥】;如贫须珍宝,见而不取,当知常弊穷乏;如欲远行,而不涉路,当知此人不至所在。菩萨发四弘誓,不修四行,亦复如是。
复作是念:我今住何法门修菩萨道,能得疾满如此四愿?即知住深禅定,能满四愿。何以故?如无六通、四辩,以何等法而度众生?若修六通,非禅不发。故经言:“深修禅定,得五神通;欲断烦恼,非禅不智。从禅发慧,能断结使;无定之慧,如风中灯。”欲知法门,当知一切功德智慧,并在禅中。如摩诃衍论云:“若诸佛成道,起转法轮,入般涅槃,所有种种功德悉在禅中!”
复次,菩萨入无量义处三昧,一心具足万行,能知一切无量法门,若欲具足无上佛道,不修禅定,尚不能得色、无色界,及三乘道,何况能得无上菩提?当知欲证无上妙觉,必须先入金刚三昧,而诸佛法乃现在前。菩萨如是深心思惟,审知禅定,能满四愿。如摩诃衍偈说:
禅为利智藏,功德之福田;
禅如清净水,能洗诸欲尘;
禅为金刚铠,能遮烦恼箭。
虽未得无为,涅槃分已得;
得金刚三昧,摧碎结使山;
得六神通力,能度无量人。
嚣尘蔽天日,大雨能淹之;
觉观风动之,禅定能灭之。
此偈所说,即证因修禅定,满足四愿。
问曰:菩萨若欲满足四弘誓愿,应当遍行十波罗蜜,何得独赞禅定?
答曰:前四义劣,后五因禅,今则处中而说。所以者何?菩萨修禅,即能具足增上四度,下五亦然。
【1布施】如菩萨发心为修禅故,一切家业,内外皆舍,不惜身命,寂然闲居,无所悭吝,是名大舍。
【2持戒】复次,菩萨为修禅故,身心不动,关闭六情,恶无从入,名大持戒。
【3忍辱】复次,菩萨为修禅故,能忍难忍,谓一切荣辱皆能安忍,设为众恶来加,恐障三昧,不生嗔恼,名为忍辱。
【4精进】复次,菩萨为修禅故,一心专精进,设身疲苦,终不退息,如钻火之喻。常坐不卧,摄诸乱意,未尝放逸,设复经年无证,亦不退没,是为难行之事,即是大精进也。
故知修禅因缘,虽不作意别行四度,四度自成。
【6般若】复次,菩萨因修禅定,具足般若波罗蜜者,菩萨修禅,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智慧勇发,如石中泉,故摩诃衍偈说:
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
念想观已除,言语法皆灭。
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7方便】复次,因禅具足方便波罗蜜者,一切方便善巧,要须见机,若不入深禅定,云何能得明见根性,起诸方便,引接众生?
【8力】复次,因禅具足力波罗蜜者,一切自在变现,诸神通力,皆藉禅发,具如前辨。
【9愿】复次,因禅具足愿波罗蜜者,如摩诃衍中说:“菩萨禅定,如阿修罗琴。”当知即是大愿成就之相。
【10智】复次,因禅具足智波罗蜜者,若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非定不发,其义可见。
行者善修禅故,即便成就十波罗蜜,满足万行一切法门。是故,菩萨欲具一切愿行诸波罗蜜,要修禅定,是事如摩诃衍论中说。
问曰:菩萨之法,正以度众生为事,何故独处空山,弃舍众生,闲居自善?
答曰:菩萨身虽舍离,而心不舍。如人有病,将身服药,暂息事业,病差【瘥】则修业如故。菩萨亦尔,身虽暂舍众生,而心常怜愍,于闲静处,服禅定药,得实智慧,除烦恼病,起六神足,还生六道,广度众生。以如是等种种因缘,菩萨摩诃萨发意修禅波罗蜜,心如金刚,天魔外道及诸二乘,无能沮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