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善寻名故,自知其体;若欲进修,必因门而入。今略明禅门,即为三意:第一、标禅门,第二、解释,三、料简。
第一、标禅门者。
若寻经论,所说禅门乃有无量,原其根本,不过有二,所谓:一、色,二、心。如摩诃衍中偈说:
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
若欲如实观,亦当观名色;
虽痴心多想,分别于诸法,
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
今就色门中,即开为二,如经中说:“二为甘露门,一者,不净观门;二者,阿那波那[4]
门。”
心门唯有一门,如经中说:“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开色别立于心,此则禅门有三,所谓:一、世间禅门,二、出世间禅门,三、出世间上上禅门。故大集经云:“有三种摄心:一者,生法摄心;二者,灭法摄心;三者,非生非灭法摄心。”
第二、解释。此三门中,即各为二意:一、别,二、通。
第一、别明门者。
门名能通,如世门,通人有所至处。
一、以息为禅门者。若因息摄心,则能通行心至四禅、四空、四无量心、十六特胜、通明等禅,即是世间禅门,亦名生法摄心,此一往据凡夫禅门。
二、以色为禅门者。如因不净观等摄心,则能通行心至九想、八念、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三昧等处,即是出世间禅门,亦名灭法摄心,一往据二乘禅门。
三、以心为禅门者。若用智慧反观心性,则能通行心至法华、念佛、般舟、觉意、首楞严诸大三昧,及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等,是出世间上上禅门,亦名非出非灭法摄心,此一往据菩萨禅门。
以此义故,约三法为门。
问曰:诸法无量,何故但取此三为禅门?
答曰:今略明有三意,故立三法为门:一、如法相,二、随便易,三、摄法尽。
一、如法相者。如大集经说:“歌罗逻[5]
时,即有三事:一、命,二、暖,三、识。”出入息者,名为寿命;不臭不烂,名之为暖,即是业持火大故,地、水等色不臭烂也;此中心意,名之为识,即是刹那觉知心也。
三法和合,从生至长,无增无减。愚夫不了,于中妄计我、人、众生,作诸业行,心生染著,颠倒因缘,往来三界;若寻其源本,不出此之三法,故以三法为门,不多不少。
二、随便易故,立三法为门者。
如因息修禅,则有二便:一、疾得禅定,二、易悟无常。
以色为门,亦有二便:一、能断贪欲,二、易了虚假。
心为门者,此亦有二便:一、能降一切烦恼,二、易悟空理。
三、摄法尽者。此三法,是禅门根本故!所以者何?举要说三,开即无量。
如息门中,或数、或随、或时观息,如此非一,至处亦异。
如色门中,或缘外色,或缘内色,或作慈悲,或缘佛相,乃至得解实观,如此非一,至处亦异。
如心门中,或止、或观,或觉、或了,或觉了诸心入于非心、觉了非心出无量心,或觉了非心非不心、能知一切心非心,如是缘心不同,至处亦复非一。
故说三门摄一切禅门,此事至第七、八释修证中,方乃可见。
第二、通名三门者。
此三法,通得作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等禅门。所以者何?
一、如息法,不定但属世间禅门。何以得知?如毗尼中,佛为声闻弟子说观息等十六行法,弟子随教而修,皆得圣道,故知亦是出世间禅门。即大乘门者,如大品说:“阿那波那,即是菩萨摩诃衍故。”请观音经约数息辨六字章句,明三乘得道,此岂可但是世间禅门?
二、色法为门,亦不得但是二乘所行,不通大乘及凡夫外道。何以故?如涅槃中说:“外道但能治色,不能治心,我弟子善治于心。”故知凡夫亦得观色。大乘观色,如大品中说:“胀想、烂想等,是菩萨摩诃衍。”此岂可但是出世间禅门?
三、约心为门,亦不得但据菩萨。何以故?如外道亦观心,起四十八见;凡夫缘心入四空。通声闻者,如涅槃说:“我弟子善治心故,能离三界。”此岂唯是出世间上上禅门?
当知三门互通,但三种人用心异故,发禅得道亦各不同。此义至“第九、明从禅波罗蜜起教”中,当广分别。
第三、料简通别二门。
问曰:若尔者,何故如前分别?
答曰:一切义理,有通、有别,教门对缘,益物不同,异说无咎。复次,前非了义之说,未可定执。
问曰:三门互得通者,今就事中数息而学,得证九想、八背舍、自性等禅不?
答曰:或得、或不得,初学者不得,二乘学自在定者得,菩萨具足方便波罗蜜者,随意无碍。
问曰:何故云初学不得?有人数息,发九想、背舍、念佛、慈心,此复云何?
答曰:此发宿缘,不正因修得证,缘尽则灭谢不进,终不成就。次第法门,至下内方便中“明善根发相”,当广分别。余二门,类然可知。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卷第一之上
[1]
【数人】:(流派)萨婆多部(即一切有部)之异名也。主论法数,故曰数人。
[2]
【九修】:指正断烦恼位之九无漏道。又作九无碍道。间即碍或隔之义,谓观真智理,不为惑所间碍(隔)。烦恼尚存,于后念得择灭之理,故烦恼与择灭间更无间隔,称无间;由此至涅槃,故称道。三界分为九地,九地一一有修惑、见惑。一地之修惑又分九品断之,每断一品惑,各有无间、解脱二道。即正断烦恼之位为无间道;断后相续所得之智为解脱道。修惑于各地立有九品,故能对治之道亦有九品,称九无间道、九解脱道。又无学之圣者,练根转种性时,亦有九无间、九解脱。
[3]
【十大地法】:《界身足论》(上一页)云:十大地法云何?一、受,二、想,三、思,四、触,五、作意,六、欲,七、胜解,八、念,九、三摩地,十、慧。
[4]
【阿那波那】:(术语)A^na%pa%na,旧称安般,安那般那,阿那般那。新称阿那波那,阿那阿波那。译曰数息观。数出息入息镇心之观法名。大乘义章十二曰:“安那般那观,自气息系心数之,勿令忘失,名数息观。”安般守意经曰:“安名出息,般名入息。”智度论慧影疏六曰:“阿那般那者,阿那名出息,般那名入息。”慧琳音义二十六曰:“阿那波那,此云数息观。”旧俱舍十六曰:“若风向身入,名阿那。若风背身出,名波那。”俱舍论二十二曰:“言阿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同光记二十二曰:“阿那,此云持来。阿波那,此云遣去。”
[5]
【歌罗逻】:(杂名)初宿胎内之位。《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三之上曰:“我初生时,揽父母身分以为已有,名歌罗逻。歌罗逻时,名曰无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