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很多人推荐的《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
看“推荐序”和“自序”的时候,我想:张德芬老师这么力荐,那要好好读一读。
可是,读书体验却不像我想像的那么美好。

这本书主要是跟父母们探讨如何更好的爱孩子,并且如何通过爱孩子来疗愈自己。
书里的内容偏重心理学理论,但是绝对化的语气,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得了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如果一杆子打死,说这样做对孩子不好,那样做会让孩子将来如何如何,就很容易引起父母,尤其是妈妈们的恐慌。
就像这句:“婴儿若在孤独中学会坚强独立,比如过早学会独立入睡、自我安抚,那么他一辈子的生命底色都将孤独灰暗。”
留言里就有几位妈妈说孩子早早自主入睡,是不是做错了?
其实这句话结合上下文来看,作者的意思是:婴儿需要母亲全身心的陪伴,妈妈要顺着婴儿的成长过程来,而不是人为的去控制,比如强行地定时定点喂奶、睡觉。
很多人看书会断章取义,就是因为他是在寻找自认为有用的知识,而不去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
如果能学会用“辩证思维”去看书,就很少会因为作者的某句话,而让自己陷入“不知”的怪圈:觉得自己不知道,所以特别相信作者说的,一旦发现自己没做到作者说的,就自我怀疑。
“辩证思维”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多读书,多读同类书。这样,认知就会更广泛,对于事物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主题阅读”也有类似的作用,只不过它更注重知识的宽度,而“辩证思维”则更注重深度。
如果能把“主题阅读”和“辩证思维”结合起来使用,那么,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能了然于胸,甚至还能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值得去做的事情。
至于这本《当我遇见一个人》,如果我接着读下去,也只是因为其中的“心理学理论依据”,作者举得那些事例,不看也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