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北朝著名医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例》中说:“范汪百余卷及葛洪《肘后》,其中有细碎单行径用者,所谓出于‘阿是',即庖人(厨师)、野老(农民)等,泛指无名的广大劳动群众,他们都是药物和疾病治疗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陶弘景不仅是一个道法高深的道家,又是一个有名的药物学家。在距今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就能如此旗帜鲜明的提出药物起源于“阿是",真可谓难能可贵,令人敬仰有加。
纵观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了自然界中某些植物具有很好的疗疾治病的作用,但其中某些植物也有令人中毒的现象。《淮南子 修务训》中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是最好的佐证。
据说内蒙古地区还流传着一则颇有意思的关于熨和炙起源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老牧人患腰腿疼,当时的人也不知道怎样治疗。有一年的冬天,牧人上山牧羊,山上冷风呼呼,天上雪花飘飘,他冻得瑟瑟抖颤。为了御寒,他就在一片烧过的石头上睡了一觉。谁知他的腰腿疼就减轻了许多。此后,他反复在烧热过的石头上睡了几次,没承想他的腰腿疼竟然全消失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有些同样患腰腿疼的人都仿效着去睡,结果都疗好了。于是人们才逐渐地懂得了炙和熨是可以治病的。这就是后来人把此方法引用到临床上的起始。
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民国时代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 经验》中也说:“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了。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累积下去,乃有草创的纪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不愧是鲁迅,对祖国医学有如此精辟的论述,不服不行。
民间有语云“良方善技,出于阿氏"。这里的“阿氏"与鲁迅先生说的“无名氏"以及陶弘景所说的“阿是”都是泛指无名的草根野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