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良方善技岀于阿氏

良方善技岀于阿氏

作者: 韬理 | 来源:发表于2022-09-13 23:52 被阅读0次

据南北朝著名医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例》中说:“范汪百余卷及葛洪《肘后》,其中有细碎单行径用者,所谓出于‘阿是',即庖人(厨师)、野老(农民)等,泛指无名的广大劳动群众,他们都是药物和疾病治疗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陶弘景不仅是一个道法高深的道家,又是一个有名的药物学家。在距今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就能如此旗帜鲜明的提出药物起源于“阿是",真可谓难能可贵,令人敬仰有加。

    纵观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了自然界中某些植物具有很好的疗疾治病的作用,但其中某些植物也有令人中毒的现象。《淮南子 修务训》中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是最好的佐证。

      据说内蒙古地区还流传着一则颇有意思的关于熨和炙起源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老牧人患腰腿疼,当时的人也不知道怎样治疗。有一年的冬天,牧人上山牧羊,山上冷风呼呼,天上雪花飘飘,他冻得瑟瑟抖颤。为了御寒,他就在一片烧过的石头上睡了一觉。谁知他的腰腿疼就减轻了许多。此后,他反复在烧热过的石头上睡了几次,没承想他的腰腿疼竟然全消失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有些同样患腰腿疼的人都仿效着去睡,结果都疗好了。于是人们才逐渐地懂得了炙和熨是可以治病的。这就是后来人把此方法引用到临床上的起始。

      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民国时代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    经验》中也说:“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了。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累积下去,乃有草创的纪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不愧是鲁迅,对祖国医学有如此精辟的论述,不服不行。

    民间有语云“良方善技,出于阿氏"。这里的“阿氏"与鲁迅先生说的“无名氏"以及陶弘景所说的“阿是”都是泛指无名的草根野老。

相关文章

  • 良方善技岀于阿氏

    据南北朝著名医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例》中说:“范汪百余卷及葛洪《肘后》,其中有细碎单行径用者,所谓出于‘阿是'...

  • 162《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二)08

    【原文】 来书云:“佛氏于‘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于吾儒‘随物而格’之功不同。吾若于不思善、不思恶...

  • 《补税记》

    第二十六天打卡 范氏冰冰,齐人。少时长于齐鲁之地,既成有倾国之色。精于优伶之技,善扮美姬荡妇,甚而平民...

  • 《歌颂阿沽》

    【歌颂阿沽】 阿沽顾氏, 顾氏阿沽; 云贵的高原, 名胜说不完, 镇雄有顾山, 峰峰相恋延绵天边; 阿沽氏祖先, ...

  • 聊斋志异 泛读84

    84 晚霞 吴越间有斗龙舟之俗,江水险峻,常有购童泛舟。蒋氏阿端,年十六,技超群,多有雇佣,然难免意外,坠江而死。...

  • 王阳明《传习录》中161——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

    原文 来书云:“佛氏于‘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于吾儒‘随物而格’之功不同。吾若于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41】意必固我太虚无,只问耕

    【来书云:佛氏于“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于吾儒“随物而格”之功不同。吾若于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

  • 阿善

    他啊!他是谁。 好吧。好久不见了,阿善是我高中时候的同学。 初次见面是班主倡导的自我介绍,但说真的,...

  • 阿善

    在起身准备去往云锦的路途中,我看到一位女子,她是我的邻居阿善,一位单身母亲。 那日她身着一件素白单衣,坐在木椅上为...

  • 丰县胡楼胡氏

    娄子集胡氏生活于黄淮腹地已近1400年。千百年来,这支胡氏始终以耕读持家,仁义秉直,乐施好善,睦邻守法。为官者尽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良方善技岀于阿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rlk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