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慈母多败儿”?

作者: 马严 | 来源:发表于2017-06-16 22:49 被阅读0次

    在家庭教育群发起一个案例讨论:

           一妈妈诉苦:儿子13岁,今年突然变了,常为一点点小事,跟她大喊大叫。因为想办游泳卡没有被允许而离家出走,任凭父母打电话、发信息均不回应。后来妈妈同意办卡,儿子才回信息说:住同学家了。

           然后孩子今天买书要钱,明天要双鞋子,后天要买裤子。一个星期内要了5双鞋,三条裤子。买书给的钱远远超于实际花费,但孩子却说钱没够,跟同学借了钱

           一周后,爸爸明确规定:不准夜不归宿住同学家,不准晚上去游泳。妈妈跟孩子商量零花钱的事,规定每个月只给150块钱的零花钱,,让孩子计划使用。超出了,从下个月扣,孩子不同意,在家里摔东西,大吼大叫发脾气,说家里没有温暖,不如死了算了。

            然后,妈妈就彻底没招了,怕孩子又做什么离家出走、自杀之类的举动!

          这位妈妈秉承的育儿观点:家长条件允许,尽可能满足孩子,不要让孩子有匮乏感,孩子总是处于满足感的状态下,成长以后没有贪欲,易于满足,才不会处处斤斤计较。

           请问:你怎么看?这位妈妈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于是,群里的家长各抒已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挑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分享给大家:

    网友1: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无理取闹作家长的要有底线,首先是家长说话要算数,不能孩子一闹就更改。如果孩子用出走、寻死等手段来威胁家长,家长就服软,那么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然后就是没完没了……告诉孩子,生命只有一次,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珍惜的人,还能珍惜爱护谁呢?赞同每月给固定的零用钱,但支出应孩让父母清楚去向!

    网友2:

           发表点个人情感倾向性观点:一个孩子如果能有勇气自杀也算不辱没了祖宗。孩子的强势其实是来自母亲内心的脆弱。武则天的儿子咋就不敢要这要哪呢!

    网友3:

            被娇纵的孩子到青春期以后果然难管哦~价值感欠缺,没有贡献意识~~问问妈妈的感觉,查找孩子对应的错误目的,看来需要耐心地去解决了

    网友4:

            妈妈的一贯和善,爸爸的坚定,让孩子有空可钻,协议是否平等,是否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周围朋友的状态。

    网友5:

           青春期的孩子越来越强调自我,注重群体生活,有自己的价值观,父母如果用固有的思维和教养是有难度的。

    网友6:

           慈母多败儿,娇惯太厉害了!应该让孩子明白赚钱的不易!或者孩子和母亲互换身份一天,让这孩子自己感受一下做妈妈的不易,和体会他有多无理取闹!

    网友7:

          孩子的价值观和理财观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为教育缺失,妈妈的日子有的哭了~

    网友8:

           儿子在挑战妈妈的底线,妈妈一次次突破了自己的底线。这位妈妈没有界限!儿子的管教按照爸爸说的做,妈妈啥也不说,让儿子跟爸爸去沟通。妈妈要相信爸爸和儿子,无需多虑和担心。

    爸爸:力量,界限,规则

    妈妈:认同,关系,爱

    网友9:

           换作是我,我会带着孩子亲自约上他要好的同学爬很高的山,认他知道什么叫挑战。流汗了就满足了。我儿子12岁。我就是这么做的!爬完山孩子很高兴,这个妈妈可以试试!

            正面管教讲师班的同学留言:

           这是青春期孩子的典型表现,我认为孩子之前是处在父母娇纵的养育风格下成长起来的,在没有尊重到孩子的感受前提下,突然转变风格,引来的权力之争甚至报复的回应是正常现象。

           我觉得要让孩子回归正确地表达感受情绪和想法,父母必须在这之前首先改变自己,那就是接纳孩子,做到公平,尊重感受,例如,可以用到的工具就是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孩子十三岁了,尊重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的想法,比父母单方面突然改变成怎样的风格就怎样的风格,毫无顾忌孩子的感受引发的争斗要来的更长期和有效。并且能够通过这个活动增强家庭成员间亲密关系,还能训练孩子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不到冷静,理智脑状态,最好积极暂停,稍后再共同解决,防止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结果……

            其实解决办法无论是我们的《父母智慧课堂》还是美国《正面管教》课程都有系统的讲授,在这里,我只想提醒家长,重视“初二现象”,教育孩子等到“事到临头”已经错过了很多宝贵的时机。还有很多家长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在孩子小的时候,觉得这些不可思议的案例都是别人家的事儿,落不到自己孩子头上,甚至有低龄孩子家长笑我们杞人忧天:“还早呢”。孩子的成长不可逆,愿父母能早日做好准备,陪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为何“慈母多败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rom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