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一生中最不可忽视的年龄段:5岁左右(深度)

一生中最不可忽视的年龄段:5岁左右(深度)

作者: 拆书有道 | 来源:发表于2020-05-11 14:28 被阅读0次

     人,做得到任何事,因为事在人为,唯有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样貌;唯有自己才能改写人生的剧本。

    2006年上映的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豆瓣评分8.9分高分,剧中的主角松子,一生都在渴望中度过。小时候渴望父亲的爱,长大后渴望学生的爱,后来又渴望爱情。然而这些,对于松子来说,都遥不可及。

    松子太渴望得到爱,导致她盲目地找寻着,生活着,盲目到没有底线,没有期待,没有希望。松子一生一直在问,她为什么会得不到爱,为什么被嫌弃,为什么她的人生变成了这样。为了得到她所渴望的爱,她用尽一生。

    然而这一切都源于她童年时的阴影,童年缺爱的经历导致自卑屈从的依赖性格,让她变得十分不自信。也正因为如此,松子将自己看的很低很低,卑微到尘埃里,盲目到没有底线,没有反思,没有迷惘,只是盲目的往前走,最终在光明和黑暗不断地交替中行走直至死亡。

    在松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卑的影子,就像我们每个人在选择我们人生要走的路一样。松子的一生同样在寻求肯定,寻求别人的认可,努力的对每个遇到的人付出,但是这样的付出却让她变得十分的可悲,变得失去了自己。这样的松子,既让人心疼,又让人觉得悲哀,又有一丝可恨。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一个看着很压抑很极端的故事,但是从中透露出自卑对人一生的影响,现实中你是否因生活,工作,婚姻中的问题,而产生过自卑呢?今天我们将带你拆解自卑之谜。

    《人,做得到任何事》可谓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作者以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从人生中的各种现象出发,通过说理论道,领你认识世人皆有的自卑心理,并层层剖析,教人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自卑,化自卑为动力,去追求人生的优越。

    首先介绍本书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并称二十世纪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大巨擘。

    作者的一生可谓阅历丰富,磨难颇多。 他生来羸弱,幼年曾患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无法进行强烈的体育活动。4岁才学会走路,5岁那年他得了严重的肺炎,险些丧命。上学时表现不佳,被老师评为顶多只能成为鞋匠。他的早年记忆都是疾病和医疗干预。他的父亲鼓励他说,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即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束缚了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境就是人的一生,而是要勇于突破,大胆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这种坚强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成就。

    《人,做得到任何事》主要来自作者的十三节心理学讲义,其中涉及“人生原型,人生风格,童年,梦境,教育,社会责任,爱情与婚姻”等诸多生活实际问题,书中作者通过一些心理学病案的治疗分析,让我们了解人类天生的自卑感。通过人生原型的塑造,揭示出人类成长后所产生问题的根源。即是我们追求优越的动力,又是我们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正确认识自卑感,和它共存共荣,既不要陷入自我否定,不自信的自卑情结,也不要走入它的反面,对自己过度炫耀,夸耀,陷入优越情结。

    1.正视自卑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当一个人不再自信,在受到自卑折磨时便不再克服它,而是强迫自己沉醉于某种优越感中,把问题搁置一旁,反而从表面看起来可以避免失败的事情中寻求安慰。这种自欺欺人只会使自卑感愈加强烈,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固定的情节,只要有相同的事情发生就会引起他们的自卑感,这就是自卑情结。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由于身体的发展不充分和自卑感,个体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环境。自卑感不单与出自身体缺陷有关,还可能是贫穷、被忽视、溺爱、兄妹间的竞争等等原因。内心越是自卑,越在意自身,自身的不足反过来又导致自卑。其就像一把双刃剑,利用不好就会产生恶性循环。

    自卑感归结是人生原型的外在呈现,而造成个体不同的人生原型主要是由于社会化不足产生的。所以,每个人必须在初期形成一个良好的人生原型

    2.良好的人生原型

    人生原型(即人生风格)在5岁左右的时候已经形成,而其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必须符合社会化,培养社会兴趣。

    教育其实可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然而在家庭教育由于父母子女在家庭中的关系十分紧密。父母很难按照社会需求去教育子女,而是宁愿为自己而教,衍生出一种会与孩子日后生活互相冲突的倾向;让孩子注定得面临种种巨大的障碍,而这一障碍是孩子入学就必须面对。如果处理不好,在孩子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社会兴趣最好的培养机构在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最好的宣传地点是学校。理由有三:其一,学校有大批学生;其次,比起在家里,人生风格的错误在学校更容易浮出台面;最后,为人师表者应该是最了解学生问题的人。学校就像一场实验或者一张试纸,一个孩子能否妥善适应社会并面对问题,在家往往隐而不见,到了学校可以显露。所以,在孩子5岁左右的学龄期也是树立良好人生风格期。

    对于家庭教育,唯有父母本身社会适应良好,并理解教育的目的必须符合社会化,家庭教育才可能进步。

    孩子都会犯错,但错了可以改,改正之后便能继续往前迈进,不断地改进树立良好的人生原型。

    3.核心“社会兴趣”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唯有在社会脉络之下,个体才能成为个体。因此,作者将有无社会兴趣作为衡量个体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

    社会活动的需要,个体心理学把人类的所有问题划分为三大主题:

    社会的问题: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小行星-地球上,我们必须保持身心健康帮助人类延续;

    工作的问题:我们必须和其他人紧密关联,我们无法独自实现目标;

    爱情与婚姻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对人类的两种性别

    阿德勒指出,可以通过人们的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这三大任务的解决情况来衡量其社会兴趣的发展状况。三大任务的顺利解决反映了个体具有丰富的社会兴趣,反之则是缺乏社会兴趣。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

    根据对社会兴趣的表现特点,作者又将人们化为四种类型: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自卑回避型,社会利益型。前面三种都是错误表现,只有“社会利益型”让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做贡献,让大家获益的行为才是人类得以进步,前进的重要表现。

    人不可脱离社会,成为城市“鲁滨逊”。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工作责任感,做应该做的事情,关心他人,善待他人。

    4.“追求优越”超越自卑

    自卑对人的影响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自卑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能够给我们一些努力的动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自卑可以成为奋斗的动力,但是这种动力却未必能让你获得幸福感。幸福不是比较得来的快乐,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义者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成为发展自己的跳板。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道德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我们要活成我们自己的样子,而不是攀比中的样子。很多人穷尽一生在追求生命的意义,可能生命的意义也很简单,就是让你和你周围的人过得幸福。

    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短板,与自卑感和谐相处,不自卑也不过度自负。追求优越选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为之努力付出,直到达成。朝着正确的人生目标奋斗,追求卓越,而非完美,就会避免陷入无意义的自卑和痛苦之中。详细的总结,请看文章思维导图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我们愿意走在人生的正途上,没有做不到的事。

    人,因不完美而奋发向上,而人生会因不完美而更趋完美。命运就如掌纹,握在自己手中,如何去过一生,取决于你自己。

    1、自卑,人皆有之,而不同的是每个人对待自卑的方式;

    2、自卑可以转化成一股人奋发追求美好的驱力,而这种改变取决于各自的人生风格;

    3、每个人在5岁左右就形成了自己的人生风格,人生风格会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潜在记忆植根于人的潜能中;

    4、只有发展起社会兴趣,才能形成有用的人生风格;

    5、学校教育能更加容易的暴露每个人人生风格的错误。错了可以改,改正之后便能继续往前迈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生中最不可忽视的年龄段:5岁左右(深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rru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