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最初了解“三不朽”是在大学。
教我们古代文论的崔老师长身立于讲台,用刚劲有力的笔触写下“立德、立功、立言”。
崔师是山东人,有北方男子特有的豪气,眉目坚毅,一身风骨凛然;手持一本文论,从《典论·论文》再讲到《文心雕龙》,激动处往往引经据典,时时对学生加以勉励。崔师有自己的理想,他说,立德与立功并不奢望,如能立言,此生足矣。
不过数年而已,却仿佛前尘隔世,不知崔师及当年众师友如今可好。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
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
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孔颖达疏「左传」
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被写进了国策。
隋唐开始科举考试,儒家的经典书目成了当时学子的必看书目。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好比今天的“3年高考5年模拟”、肖秀荣考研政治之类的。
看得多了,学子们自然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中很大一部分是「入世」,也就是辅佐明君,建功立业。历代文人,大都受到这种「入世」观念的影响。
比如……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文天祥「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汪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毛泽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些诗句,或走马兰台,征伐沙场;或政治风云,舌战群雄;或以笔为刃,激浊扬清。想想都觉得肾上腺素狂飙。
少年苏轼也是如此。
「沁园春」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北宋嘉祐元年(1056),那是一个微雨天,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带着一腔热情,跟父亲苏洵进京赶考。这是苏轼第一次出川。
次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与弟弟苏辙双双考中进士。正是少年意气风发,春风得意,与西晋“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二人二十多岁被征召入京,名动京师何其相似!
少年苏轼跃跃欲试,胸中丘壑纵横,明月照大江,辅佐君王成为像尧帝、舜帝那样的明君有什么难?「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其实,苏轼写下这首词的时候,与中举那年相隔了18年。当年鲜衣怒马的白衣少年,如今已经成了帅气大叔。
政治风云,波谲云诡,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不知苏轼心中的那个少年安在否?「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出世还是入世,全凭君意,任用我就干,不任用我就藏。典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类似。
这是苏轼的大智慧,也是历来士大夫的大智慧。
有些时候,当你想将心里最深处的情感说出来,又不知从何说起,你不知道这样表达是否合适,更不知道要怎样把那种既苍凉又百转千回的情绪诉之于口。前尘往事在头脑里转得飞快,历历在目,到嘴边却只剩一句“我没事”、“算了吧”。
就像你曾经深爱过的人,就像经历过的最黑暗的时刻。
我不知道风波过后苏轼内心深处的想法,但他在这首「沁园春」词里写道「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何尝不是一样的心情呢?
时间倒回到嘉祐元年,苏轼21岁的时候。那时的京城是个微雨天。18年后,苏轼坐在马背上,望着远山如黛,缓缓道:劳生有限,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18年前的微雨天和18年后的微雨天竟没什么不同。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热门文章
诗僧齐己:一生经历四朝代,只为煮一盏好茶
那天我只是出了趟门,却与爱情撞个满怀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入骨相思知不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