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脚步进行的很快,国家也一直在扩大开放,尤其是“一带一路”更是创世纪创举,但在回看《乡土中国》一书之时,被作者描述的过去那时国人的社会性质和习俗所震动,作者经历过中国近代以来的改革、斗军阀、解放、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虽然也有几年在国外求学,所学专业是社会学,多在当时来华学者中从事研究工作,在毕业后,去到当时的某个村里调查,而后辗转多年才将其整理手稿发表,也是历经很多波折。
看此一书,回想起当时儿时的岁月,再看现在的自己某些习惯和信念可能也就事出有因了,很感谢国家的昌盛,带动经济的同时也发展教育,让国人有学可上,有病可医,环境也前所未有的改善。不能说旧制度、旧传统不好,但想要历史向前迈,那么总需要些新鲜的血液和力量,且西方经济已通过工业化发展迅速,许多科技的力量我们有些望尘莫及,但我国也是后起之秀,这其中也无不有传统文化在起中流砥柱的作用。
我只后悔,年少时未多读书、多看书、多珍惜时间、多研究学问,到此年纪才醒悟应当这般作为。
此书并非通过故事来展开,而是作者当地生活通过社会学的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和调查总结而来的概念性文字,同为国人,感叹前辈的学问和学识。搭配另一本《江村经济》就能更好的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且也明白为何一些习俗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了,我们通过血缘到地缘扩展为社会范围,但更多的还是血缘的影响深广。
有一点深刻的则是,乡村中对于教育是没有太多概念的,尤其乡村的条件之余城市太简陋,且乡村依靠土地而活,学校的开学时间同农作物的收割时间相悖,也有些影响到教育的扩散。
回看过去,真的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有些明白为何当初读书期间有“卖肾”的新闻了,当时确实物质条件还不够丰富,国家的产能还在逐步递增趋势,但却未饱和,我国地大物博,又怎能一时占领市场,作为父母一辈,或许都有些迷失在历史的潮流之中,又如何带领年轻一辈奋勇前进,能够保证义务教育则已是恩赐,毕竟许多地方无学可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提升,已经有贷款、国家资助等方式和政策了,通过此书已经结合过去自身经历,再看当下,着实内心震撼不已。
同时也有深刻的忧思,我们这一代倘若不与学习也只会被时代所抛弃,也会有同我们现在同上一辈的鸿沟出现,果然后浪要将前浪拍死在沙滩之上。
今日思考结论:
时间已错过的皆已错过,过多后悔也已无用,更好的结合当下,按照新的目标和方法生活才是对过去最大的回报。
愚氿文|每天思考一个问题069|End
只写个人实践体味,不谈他人理论学说。 对世界持热忱之心,对生活持感恩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