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内,错把冯骥才先生认作丰子恺先生,因为他俩实在是“太像”了。
两人既是作家又兼画家,均以散文而著名,如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冯骥才先生的《花巷》。
细微之下比较,似乎又有所差别。丰子恺先生的画,粗放简练。冯骥才先生的画, 细腻生动。
丰子恺先生信缘,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而冯骥才先生主张老城保护,延续中国传统民间文化。
丰子恺先生所处的时代,应当是战乱未平的抗日战争时期,炮火声连绵不绝,黎民百姓遭殃。
他携一家妻小,四处逃灾避乱,只为谋得一条生路。
阅读《缘缘堂随笔》,你可以了解到他与缘缘堂之间的故事,以及他的文人气质。
读《花巷》,可以在索然枯燥的生活中,寻找到生命的乐趣,对生活充满热忱。
在那里,我发现了遗址的真正意义,它不是时间的“弃儿”,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伟大见证。
人们不应把它夷为平地,再起高楼大厦,而应倍加珍惜、爱护,必要时还得适当修复。
关于遗址重建的想法,只能说是荒谬无比的。崭新但虚假的遗址,失去了它原本最宝贵的意义——古人留给后人的财富,破败的墙砖上,历史斑驳。
能写出具有思考意义的散文的人,一定对生活报以热爱,同时也有着一颗敏感多察的心。
作家写文,不是为了自己,就是为了别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46624/8b47333c18d21099.jpeg)
网友评论